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大夢敦煌

大夢敦煌

日期:2016/12/14 21:01:26      編輯:古代建築
       敦煌--古稱沙洲,位於河西走廊最西端、青藏高原北部邊緣地帶,是甘、青、新三省區的交界處。人口18萬多。是古絲綢之路的邊關要塞。“敦煌”一名源於漢武帝時期,意為“敦者,大也;煌者,盛也。”這裡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聚地,四大文化體系在這裡留下了燦爛的篇章和深厚的歷史沉澱。現如今的敦煌已經是個著名的旅游城市,1986年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1998年敦煌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1900年,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的發現,使敦煌莫高窟從此享有了“世界藝術寶庫”、“世界現存佛教藝術最偉大寶庫”的雙重桂冠。
       鳴沙山,月牙泉是大自然賜給敦煌的神奇自然景觀,飛沙鳴動,山泉共生,可謂之塞外一絕;雅丹地貌群,俗稱魔鬼城,也是一處令人稱奇的自然景觀,游客在這裡看到“大漠孤煙”、“殘陽如血”的壯麗景象。另外敦煌的玉門關遺址、陽關、渥窪池、西千佛洞、仿宋沙洲古城、河倉城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點。古時候的敦煌以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而“大盛”,現在的敦煌則依托這些歷史的遺跡和大自然的恩賜而“大盛”。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高鎮而得名。敦煌莫高窟,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佛像等造型2100多身。分布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一千六百米。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石窟大小不等,塑像高矮不一,大的雄偉渾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詣之精深,想象之豐富,是十分驚人的。它是我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遺憾的是在敦煌出土文物中有大部分仍然流失於國外。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七公裡處。古代稱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積而成,東西長約40公裡,南北寬20公裡,高數十米,山峰陡峭,勢如刀刃。沙丘下面有一潮濕的沙土層,風吹沙粒振動,聲響可引起沙土層共鳴,故名。據史書記載,在天氣晴朗時,即使風停沙靜,也會發出絲竹管弦之音,猶如奏樂,故“沙嶺晴鳴”為敦煌一景。這是大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古往今來以“沙漠奇觀”著稱於世,被譽為“塞外風光之一絕”。
       月牙泉--月牙泉在鳴沙山下,古稱沙井,俗名藥泉,景區內的羅布麻、枸杞等藥材很多,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曉徹”。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 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於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去鳴沙山月牙泉游玩以傍晚、黃昏時分最佳。月牙泉有三寶:鐵背魚、五色沙、七星草,傳說鐵背魚和七星草一起吃可以長生不老!月牙泉南岸的小花羅布紅麻是泉邊獨特而唯一的保健中草藥,也有延緩衰老的功效,每年6,7,8月小花盛開,猶如夜幕中的點點繁星,根據老輩人的說法:敦煌特有的狗魚也許就是鐵背魚,月牙泉南岸的羅布麻就是傳說的七星草!月牙泉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
       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地處敦煌西200公裡處,分布區長寬各10公裡,土丘高大,多在10-20米,長200-300米。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位置在古玉門關外,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三隴沙雅丹地貌,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牆,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堪稱鬼斧神工,奇妙無窮。和玉門關形成敦煌第二大景區,因其怪異特點,故人們俗稱為魔鬼城。
       敦煌古城--位於敦煌市至陽關公路的南側大漠戈壁,距市中心25公裡。是1987年為中日合拍大型歷史故事片《敦煌》,而以宋代《清明上河圖》為藍本,仿造沙洲古城設計建造而成,建築面積達1萬平方米。敦煌古城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情,城開東、西、南三門,城樓高聳;城內由高昌、敦煌、甘州、興慶和汴梁五條主要街道組成,街道兩邊配以佛廟、當鋪、貨棧、酒肆、住宅等,敦煌古城再現了唐宋時期西北重鎮敦煌的雄姿,被稱為中國西部建築藝術的博物館,具備拍攝古代西部國邊塞軍事片的獨特優勢,現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在這裡已先後拍攝了《封神演義》、《新龍門客棧》等二十多部影視劇。
       陽關--位於敦煌市西南70公裡外的南湖鄉境內,為漢武帝開辟河西,“列四郡,據兩關”的兩關之一,自古為絲綢之路西出敦煌,通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西部邊境之門戶。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淒涼悲惋,寂寞荒涼。唐代詩人王維首“渭城朝雨邑輕塵,客捨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更使陽關名揚千古。然而,今天的陽關、南湖,已是柳綠花紅、林茂糧豐、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烽火台高聳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長廊。游人漫步在長廊裡,既可欣賞當代名人的詩詞書法,又可憑吊古陽關遺址,還可以遠眺綠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風光。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裡程。悠久的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1. 大理六大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