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早期的古渠與古運河(四)兩漢時期的漕河

早期的古渠與古運河(四)兩漢時期的漕河

日期:2016/12/16 19:24:4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漕河

漕河瓜洲古渡段

西漢建都長安(今西安),自黃河西上可由渭水通關中。西漢初年,每年從關東地區經黃河、渭水向都城長安漕運糧食不過幾十萬石。經過文景之治以後,國家逐漸富庶。到漢武帝時期,由於京都人口不斷增加,官僚機構迅速膨脹,漢武帝又外事邊防,內多興作,政府對糧食的需求大大增加,對漕運的依賴也日益嚴重,漕運量猛增到上百萬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西漢政府一方面在關中大修水利,以便於發展當地農業,就近取糧;
另一方面改善水運條件,以便從當時主要產糧區的東部地區調運更多的糧食進京。
西漢從關東運糧入京,本來取道渭水西運。但渭水多沙,水道迂曲寬淺,險阻甚多,運輸功能很差,急需另覓途徑解決運糧問題。因此,大司農鄭當時向漢武帝建議在渭南鑿一條徑直的運糧渠道。他認為:從關東漕運糧食經過黃河、渭水到長安要6個月才運完,水道長四百五十多公裡,險阻很多。其中渭水迂回曲折,需要改善。他建議自長安引渭水,沿終南山北坡、東至黃河,開槽渠一百五十多公裡,這樣漕運可以三個月完成,運輸兵卒可以減少,還可以利用余水灌溉漕渠旁民田萬余頃。漢武帝采納了這個建議。
經過齊人水工徐伯負責勘查、測量、定線後,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發動軍工數萬人動工修建漕渠。渠首在長安城西北,以渭水為水源,經過長安城南再轉向東,與渭水平行,沿途又引入泬水(皂河)、浐水、灞水,這些水道發源於南山,含沙量少,大大增加了漕渠的水量。漕渠穿過霸陵(治所在今西安市東北)、新豐(治所在今臨潼縣東北)、鄭縣(治所在今華縣)、華陽(治所在今華縣東南)等縣,到渭水口附近與黃河匯合,全長一百五十多公裡,歷時三年完工。



京杭運河

京杭運河

漕渠的通航能力很高,它一直是西漢中後期東糧西運的主要渠道,一般每年運輸量在400萬石左右,最高年份達到600萬石,約為渭水運量的十倍。除航運外,它還有灌溉農田之利,溉田面積約1萬頃上下,比白渠多一倍以上,約與成國渠相當。西漢滅亡後,關中對漕糧的需求大減,東糧西運的工作不再繼續,漕渠因年久失修而逐漸湮廢。
東漢遷都洛陽,東方漕運至首都的路線是由黃河入洛水,有洛水通過陽渠道洛陽城。陽渠為人工渠,相傳是西周時周公旦所創建。洛陽雖有洛水可通黃河,但洛水大部分河段河床很淺,不便航運。為了使糧船直達京師,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河南尹王梁主持興建運河,引洛水支流谷水注入洛陽城下,向東入鞏川。由於谷水水量不足,運河線路設計亦不太妥當,運河雖然鑿成,但是並不通水。又過了19年,到建武二十四年(48年),大司空張純受命在京師附近再次修建運河。他吸取了王梁失敗的教訓,增加了運河水源,除谷水外,還引來了洛水干流。另外它還重新設計了運河線路,運河從宜陽東部向東延伸,環繞洛陽城的西面、南面和東面,再向東流,到堰師附近注入洛水。這一次修渠非常成功。這條運河被命名為陽渠。南方、東方、北方等地的糧船,經過邗溝、汴河、黃河等航道,沿著洛水、陽渠,就可以在洛陽城下靠岸了。
東漢最大的運河工程是對汴河的治理。從荥陽到泗水,汴河全長400公裡。從西漢後期到王莽統治時期,由於黃河一再決口,鴻溝水運體系已經支離破碎,有些運道完全斷航,汴河航道也經常受阻。從全國各地運入京城洛陽的糧食多來自豫州、兖州、徐州、揚州、荊州等地,這些州的糧食運到洛陽往往要走汴河。因此,東漢朝廷非常重視汴河的治理,其中永平十二年(69年)由王景、王吳主持的治河、治汴工程最為重要。汴河堵塞的根源在於黃河的泛濫,要治汴,得先治河。治汴工程主要包括改造渠口和築堤、浚渠等。

    汴河引黃河水為水源,但是黃河主流在河床中不停擺動,單個引水口不能穩定地引入河水。為此,王景、王吳不僅修復了舊的水門,還建了新水門,實行多口引水。黃河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又有豐、枯水期交替現象。要在黃河中取得足以保障航運的水量,同時又不至於失去控制導致漫溢,取水口工程至為關鍵。修建水門的技術在秦漢時期有所改進。西漢前期,水門只用木與土。東漢則壘石為門,以控制渠口,稱作石門,更加堅固可靠,可以有效地調節引水的流量了。黃河洪水流量很大,即使汴口設閘控制,仍然會有過量的洪水進入汴河,汴河仍然會決堤成災。為了增加汴河的安全系數。王景、王吳又在其.上游浚儀渠,用  “墕流法”將湧入的過量的水,有控制地排出堤外。他們還大規模地建築河堤,深挖河床。經過這次治理,、汴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