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龍潭鎮群眾傳承傳統文化佳話

龍潭鎮群眾傳承傳統文化佳話

日期:2016/12/14 12:57: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龍潭鎮

    在博白縣龍潭鎮龍潭街西北角一隅,有一座具有100多年歷史的古廟。這座古廟雖然歷經滄桑,但是歲月的風吹雨打並沒有讓它變得破落。當地的群眾把它當成民族圖騰一樣供奉和維護。這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古廟?這座廟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走近它,一段塵封的歷史得以浮現。

    屹立鄉間的百年老廟歷史非凡

    這座廟叫伏波廟,屬於博白縣文物保護單位。據介紹,龍潭伏波廟始建於清朝同治十三年,是一座兩進六室磚木結構硬山頂建築,雖無名殿古剎金碧輝煌之點綴,但獨有其所。整座廟宇布局嚴謹,莊重大方,突出客家地方傳統建築藝術風格,是博白縣清代遺留較為完整的歷史名人紀念建築,具有一定的古文化藝術研究價值。經博白縣人民政府批准,龍潭伏波廟於1999年12月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者眼前的伏波廟莊重大方,門樓呈拱狀結構,門樓上方貼有黃、紅兩種顏色的瓷磚,門樓頂上有欄桿,最上方呈波浪形,在最頂端位置有一黃色葫蘆。據介紹,該廟是為紀念漢軍馬援將軍所建。據史料記載:公元四十二年,東漢馬援將軍受光武帝之令率兵南征交趾,途經南流江馬門灘,因水流湍急,亂石阻塞,馬援即停兵疏鑿,附近鄉民自發前來協助疏河,使漢軍順利通過這一險灘。後馬援班師時,又再開鑿險灘,以便利舟楫通行。白州鄉民為紀念伏波馬援將軍造福一方,頌揚其豐功偉績,建廟塑像,傳世奉供,故稱伏波廟(在博白縣西南部的頓谷鎮馬門村南流江邊還建有一座紀念馬援將軍的伏波祠)。

    這座古建築又是誰出錢修建的呢?還得從龍潭鎮一位居民的家世說起。這位居民叫陳南州,今年71歲,祖籍松旺鎮吉水村,目前他出任龍潭伏波廟管理辦公室主任。很久以前,他的祖輩就遷徙到龍潭鎮,世代經商為生,他的太祖陳德雲清朝時在龍潭鎮做些小買賣。陳南州說,晚清抗法名將馮子材和他的太祖父陳德雲有過一段不淺的交情。馮子材在博白聚眾起事期間,路過龍潭鎮的時候曾經患過重病,是陳德雲收留並出錢幫他醫治好的。馮子材在陳德雲家住了兩年零四個月。由於得到陳德雲的悉心照顧,馮子材和陳德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戰功顯赫的馮子材出任廣西提督,陳德雲前往欽州看望他。馮子材為感恩陳德雲,給了一批銀子讓他帶回去建房子。再後來,馮子材認為龍潭是個福地,他又撥了一批銀子給陳德雲,讓他修建伏波廟,紀念萬民景仰的英雄馬援將軍。

    伏波廟見證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正是因為那段獨特的歷史以及具有非凡的紀念意義,所以龍潭鎮居民對伏波廟珍愛有加,把它當祖宗祠一樣供奉。而與伏波廟有著特殊情結的陳南州一家更是情有獨鐘,把伏波廟當成家一樣去呵護。陳南州是一位個體工商戶,年輕時曾經開辦過商店和工廠,他把收入中很大的一部分投入到伏波廟的修繕和維護當中。陳南州坦言,多年來,他投入到伏波廟上的錢至少超過100萬元(除了修繕伏波廟,還修路、建涼亭、建門樓等)。2004年,為更好地維護伏波廟,當地政府設立了伏波廟管理辦公室,陳南州主動出任辦公室主任,他不領一分錢的報酬。

    在陳南州等熱心人士的帶領下,維護伏波廟、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成為當地群眾最熱衷的公益事業。在1966年“破四舊,立四新”的政治運動中,龍潭伏波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陳南州說,當時整個廟被拆得只剩下牆壁,這讓當地群眾無比心痛。改革開放後,當地群眾自發捐款修建伏波廟。除了熱心捐款之外,熱心群眾還主動投工投勞。最近的一次大型修繕活動是在2012年進行的,當地群眾踴躍捐款28萬多元,修繕工程於同年的農歷十月十九日完成。在修繕伏波廟的基礎上,大家還在伏波廟門前修建了一個戲台。

    如今的伏波廟成為龍潭鎮及周邊群眾紀念馬援將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陳南州告訴記者,每年當地群眾在伏波廟舉辦紀念馬援將軍的祭祀活動不少於三場。在一些重大的節慶,會進行祭祀活動舉辦一系列的民俗和文體活動。最重大的節慶活動當屬每年的正月十五和農歷二月二。在鬧元宵活動中,當地群眾會組織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體活動,如:游神、降生童、舞獅、舞龍、秧歌表演、采茶戲、粵劇和文藝晚會等。此外,當地還開展敬老愛老活動,每年鬧元宵期間,凡65歲以上的老人都被受邀前來吃飯和參加壽星評比活動,老人還可以領到紅包。由於活動較多,新建好的戲台剛好派上了用場。居民陳濟光說,今年的農歷二月二,新戲台連續演了12晚的戲,讓鎮上的戲迷們過足了瘾。有了這樣一個好的平台,龍潭鎮居民的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組織者因勢利導,對廣大群眾開展教育活動,比如:要求社區居民要團結友愛、遠離“黃賭毒”,並帶頭遵紀守法,共同維護社會穩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