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日期:2016/12/14 13:21:2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侏儒柱又稱蜀柱,古代漢族木建築中使用的木構件。指立於梁上的短柱。蜀柱也泛指短柱,如鉤闌中的短小柱子。梁架上的蜀柱,在清式抬梁式構架中稱為瓜柱。處於脊部位置者,稱脊瓜柱;處於金步位置者,稱金瓜柱。在中國南方有的地區穿斗木構架中,把不落地坐於穿枋上支撐檩條的柱子也稱瓜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營造法式》引:《爾雅》稱“梁上楹謂之”,注為“侏儒柱也”。楊雄《甘泉賦》“抗浮柱之飛榱”,注為“浮柱即梁上柱也”。《釋名》:“,儒也;梁上短柱也。儒猶侏儒,短,故因以名之也。”《魯靈光殿賦》:“胡人遙集於上楹”注為:“今俗謂之蜀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古建築的脊椎——侏儒柱

    叉手,蜀柱(侏儒柱):此兩種結構是用來承載脊桁(抟)的木結構。叉手支撐在侏儒柱兩側,漢代已有,到北魏時已通常使用(此處均是由石結構或美術圖畫中來推測當時的木結構),宋、遼、金、元之建築中和侏儒柱合用,到明代已經很少出現,至清代幾乎不用,而只用侏儒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