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培田明清古民居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3:12:3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培田民居是指位於福建省閩西山區連城縣培田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這是一座擁有800年歷史的村落,是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築文化經典之作。
村中心是一條千米長的古街,貫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鋪,是培田的主要商業集市。相傳,盛時街上商鋪數十間,客枝、轎行、賭莊、布店等等無所不包。
曲折古街,巷道,互為連通,把錯落的明清古建築有機連為一體,"雖是人工,宛若天成"。
街道邊有水圳相伴,穿街過巷,直通各戶,是古時自來水工程。村中老人回憶,過去圳水清澈見底,村裡人就靠屋旁流動的圳水作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還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見於房前屋後。
推薦閱讀:
敘利亞布拉斯人跡罕至的古跡
台南後壁火車站 木造建築戀戀懷舊風
台南後壁火車站 木造建築戀戀懷舊風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靈巖絕畫
數百年前的建村者,極為講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築都布有暗溝,用來排洩家家戶戶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將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匯聚一處,順溝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滿足"四水歸堂,財源攘滾而來"的聚財心理。排水路徑講究宜暗藏,不宜顯露;宜彎曲而去,不宜直瀉而出,乃因"水為氣之母,逆則聚而不散;水又屬財,曲則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還在廳堂下設有陶制暗水管,放養烏龜在管內爬動,起著排污清溝作用,別出心裁。
如果說街是村的骨髓,水就是村的血脈。靈動的水賦予了村子水樣的靈性。
培田古居民群以“大夫第”“衍慶堂”“官廳”等為代表,占地都在六千九百平方米以上。“大夫第”又稱“繼述堂”,建於一八二九年,歷時十一年才建成。因主人吳昌同榮膺奉直大夫、昭武大夫之位而得名。廳高堂闊,宴請一百二十桌客人可不出戶。其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采風、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梁花、枋花雕工精美,幅幅藏有典故,並以“牆倒屋不塌”特點被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防震建築。
“衍慶堂”為明代建築,建築結構與“大夫第”大體相同,但門外荷塘曲徑,門前石獅威鎮。一對門當戶對,喻示著客居異地的中原移民,在聚族而居中對宗族延綿的展望和追求。
推薦閱讀:
敘利亞布拉斯人跡罕至的古跡
台南後壁火車站 木造建築戀戀懷舊風
台南後壁火車站 木造建築戀戀懷舊風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靈巖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