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寧海橋

寧海橋

日期:2016/12/14 12:48:1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寧海橋位於涵江與黃石兩地交界處,木蘭溪下游的入海口。這是一座勢如長虹、凌空飛架的大石橋,雄偉壯觀。每年端午節,拂曉站在橋上觀日出,蔚為奇觀;旭日初升,極似一面大圓鏡,放射出萬道金光;橋下波光粼粼,猶如金龍逐波,十分壯觀,故有“寧海初日”之雅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該橋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寧海橋初建於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由於溪海在此處匯流,工程十分艱巨,自元至清,300多年間六建六圮。到清雍正十年(1732年)第七次修建,歷時15年才建成功。

    寧海橋為石梁式,仿泉州洛陽橋構造。全長225.7米,寬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兩墩間的淨跨徑8.8?11.8米,比我國著名的五裡橋和洛陽橋的跨度還大。橋面用75塊長13米、寬、厚各1.2米的巨石條鋪設而成,每塊條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資數額。橋面兩旁有石扶攔,望柱頭均雕有姿態各異的石獅。橋的兩端,立著高約3米、頭戴盔身披甲、手執長劍、威武雄壯的護橋將軍石像,系明代雕造。

    1983年,在原有的橋面上,加高1米多,鋪設水泥橋面,涵江至秀嶼港公路從此橋上通過。橋北岸有座建橋時同建的吉祥寺,大門外4根花崗巖石柱,目審手扪,並無刻鑿或書寫痕跡,但站在3米之外的一定角度審視,卻有兩對書法遒美的隸書對聯,誠為奇跡。其對聯曰:“取我物必殃、捨我物必昌;入吾門不貧,出吾門不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