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香蘭村鹧鸪沖小河上的古舊石拱橋。
柳州素有“橋梁博物館”之美譽,僅市區河段的百裡柳江上,就有近20座現代化的跨江大橋。美中不足的是,最能彰顯“橋都”歷史底蘊的古代橋梁,卻沒有幾座能夠留存至今。近日,記者根據文獻記載,在柳北區長塘鎮香蘭村一帶,找到了一座外觀古樸的石砌拱橋。文物部門現場勘查後表示,判斷該橋是否具備保護價值,還需深入論證。
古橋見諸舊志記載
據了解,柳州本地見於舊志記載的古代橋梁,大大小小共有20多座,其中少數為宋代、明代所建,更多的則是建於清代。按照橋梁類型劃分,這些古橋大多為石砌拱橋,也有一些是石板橋和木橋。隨著時代的變遷,古橋有的毀於大火,有的毀於洪水,有的因城市建設而被拆除或掩埋,絕大多數已經不復存在。
目前,柳州市(含六縣)共有各級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5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16個文物點、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1處(轄縣12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0處,但市區范圍內列為文保單位的古代橋梁,卻只有區區一座。缺少百年以上的歷史古橋,成了“橋梁博物館”的一個重大缺憾。
柳州市迄今惟一列入市級文保單位名錄的古代橋梁,就是位於柳北區白露街道辦盤龍村附近的龍家橋。該橋為石砌拱橋,長17米,寬4.2米,高5米。橋梁最初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1964年曾經組織修繕加固,橋型仍為傳統樣式。由於龍家橋的修建年代晚於清修《柳州府志》和《馬平縣志》的成書年代,舊志文獻並未將其記載在內。
不過,龍家橋或許還不能算是柳州市區范圍內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記者近日實地走訪,在香蘭村的鹧鸪沖小河上,找到了另外一座橋型、樣式與龍家橋頗為類似的古舊石橋。該橋亦為石砌拱橋,長度將近20米,橋頭、拱頂刻有“香蘭橋”字樣,其所在方位與清修《柳州府志》中記載的“大橋”基本吻合。
文物價值有待論證
“大橋,在城北二十裡。”——盡管在《柳州府志》,關於這座“大橋”的信息只有8個字的記載,但記者卻從民間搜集到了另外一個十分關鍵的文獻旁證,可以認為“香蘭橋”就是舊志中記載的那座“大橋”。
這個旁證,來自於柳州古代望族佘家的族譜記載。翻閱這本族譜,可以查到明代“柳州八賢”人物佘立的元配夫人——劉氏的墓葬所在地,族譜上說,她的墓址就在“香蘭村前大橋頭”處。2012年12月,佘氏族人就是根據這個記載,在“香蘭橋”北端一座沒有墓碑的墳墓裡,找到了劉夫人的墓志銘。
當地村民說,那一帶自古就被稱為“大橋頭”。而在古代,橫跨鹧鸪沖小河的“香蘭橋”,與柳州城廂的道路裡程大約也是20裡。這說明,《柳州府志》裡那座位於“城北二十裡”處的“大橋”,很可能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香蘭橋”。
昨日,記者找到柳州市政協文史顧問沈培光等人,就“香蘭橋”與《柳州府志》所載“大橋”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深入探討。他們認為,舊志文獻與佘氏族譜相互印證,可以說明“香蘭橋”很可能就是志書裡記載的那座“大橋”。據此可以推斷該橋的歷史至少在250年以上,其始建年代最早可以推至明代。
沈培光還說,這座橋梁很可能是柳州市區范圍內惟一一座留存至今,同時又見諸舊志的古代橋梁。他透露,“香蘭橋”也和龍家橋一樣,曾在上世紀60年代有過修繕,因此石材勾縫處能夠看到水泥。不過既然龍家橋已被列為文保單位,那麼年代更為久遠的“香蘭橋”應該更有資格列入保護名錄。
柳州市文物局接到記者通報的文物信息後,當天已組織工作人員前往現場實地勘察。該局局長潘曉軍表示,“香蘭橋”曾經重修過,可能未必就是《柳州府志》裡的原來那座“大橋”,因此其價值還有待深入論證。該橋是否列為文保單位,應由文物部門組織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