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洞北齊初創唐改刻
日期:2016/12/14 13:08:2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千佛洞石窟內景 谷武民/圖
其實,洪谷山最出名的建築是金燈寺,它位於洪谷山山頂處。
它建在百丈懸崖腰際一天然石崖下,迷漫的山岚霧氣使寺院時隱時現。它北倚陡崖,南臨深谷,為山勢所限,建成由東而西七個院落,現存殿宇30余間,多為明清建築,礙於山上交通不便,建築並不精美,甚至有幾分粗糙,但也顯出些古老凝重。
金燈寺最漂亮最珍貴的,是它的石窟。在山腰北崖鑿有大小14個洞窟,整個石窟占地2000余平方米,最大洞窟稱“水陸殿”,又名水羅殿。面積約120平方米,上置平頂天花雕刻方形藻井,下為清澈水池,是由石隙湧出的泉水匯流而成,水中還有香客丟入的閃亮硬幣。池上架設“田”字形石橋,游人可沿橋觀賞水陸殿中雕像。窟頂與四壁浮雕水陸畫、佛像、菩薩、羅漢等,雕刻精美,神態各異。
記者之所以遲遲不提及它,是因為它雖是國保,但現在歸山西平順縣管轄,是山西省第二大石窟,它再漂亮,也是屬於山西的。過多忽悠此處,似乎超出“厚重河南”報道范疇。
事實上,行政區劃的規定,並未能阻礙林州人對它的熱情。捐款修金燈寺的,大部分是林州人。逢時燒香的香客,也有很多林州人。
那麼洪谷山上,還有沒有歸屬林州的石窟呢?有,千佛洞石窟。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開鑿石窟修行。印度石窟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中心,周圍鑿幾間方方的“修行”小禅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開鑿,多建在黃河流域。從北魏至隋唐,鑿窟漸趨鼎盛,唐朝誕生了很多大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
石窟藝術取材於佛教故事,它吸收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精華,融匯了中國繪畫和雕塑特質,反映了佛教思想及漢化過程,其佛像、菩薩、羅漢、護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種故事形象,是通過具體人的生活形象創造而出,它雖然不能直接反映社會生活,卻曲折反映了各歷史時期、各階層人物生活景象。這應該是石窟藝術的一大特點。
“佛教東傳,林州很早就有佛教傳播。早在晉代,林州名士支道林‘遁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這時期林州還出了位佛經翻譯家道融,他是著名翻譯家鸠摩羅什的弟子。鸠摩羅什弟子三千,著名者十哲,道融是十哲中‘四聖’之一。”林州文管所的楊建中先生說。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是南北朝佛教鼎盛的形象寫照。後趙石虎遷邺(今河北臨漳縣),天竺高僧佛圖澄在邺傳布佛法,盛況空前。東魏、北齊諸帝,皆敬奉佛法。高僧僧達被孝文帝、梁武帝及北齊文宣帝隆重禮遇,洪谷寺便是為其所建。經歷南北朝的發展,洪谷山佛教在唐代進入鼎盛,千佛洞石窟的出現,正是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