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園

日期:2016/12/14 12:30:0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怡國建造於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1908),原為顧文彬私家花園,是由花園、住宅、義莊、祠堂組合而成的完整的、典型的江南紳宦私人宅園。

    怡園在蘇州各園林中建造時間最晚,它吸收了蘇州諸園的優點,形成了集錦式園林的藝術特色。其復廊采取滄浪亭的部分格局,迂回曲折假山參照環秀山莊布置,洞壑幽深;荷花池和網師園相仿佛,明淨清澈;旱船取法拙政園的香洲,玲戲別致。因而博采眾長,容納萬家,自成一格。

    怡園在造園藝術上,充分吸取宋、元、明、清園林組景長處。鑒於面積較小,園林布局采用空間劃分、對景、借景等手法,把假山、曲橋、建築參差交錯,配合成多層次立面輪廓,使園景幽深曲折,迂回不盡,達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在有限的空間內獲得豐富景色的效果。全園景致幽深,有山有水,組成可行可居可游的整體。特別是從四方搜覓來的石峰,或立庭院,或伴嘉樹,姿態玲珑奇特。立之可觀,臥之可賞,使人猶入丘壑,如游名山,成為怡園的一大特色。

    怡園總平面東西狹長,面積約0.6公傾,布局上分東、西二部,用一道復廊相隔,分成兩個境界。

    園的東部以建築庭院為主,有玉延亭、四時潇灑亭、坡仙琴館、歲寒草廬、石舫、玉虹亭等景點,配置湖石,點綴花木。

    玉延亭中有石刻對聯:“靜坐參令妙,清潭適我情”,為明代董其昌草書,與四時潇灑亭一起形成了以竹為中心的藝術氛圍。這也是園主人所追求的“清雅脫俗,潇灑自如”人生境界的體現,從而拉開了以“怡”為主題的全國的序幕。由玉延亭向前,走廊的壁上嵌有我國歷代名家王羲之、懷素、米帝等的書法石刻多方,稱為“怡園法帖”,在書法藝術上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坡仙琴館和石聽琴室為東部的主體建築,兩處本是一室,隔而為二。東是坡仙琴館,原藏宋蘇東坡“玉潤流泉琴”,並有東坡小像;西為石聽琴室,北窗外有兩塊石蜂,似兩位伛偻老人俯首聽琴模樣,故名。坡仙琴館、石聽琴室以及玉虹亭構成以琴為中心的小區域小集中表現江南古典園林的建築美、書畫美與自然美。


    拜石軒北遍植松樹、冬青、山茶、方竹。這些花木都是終歲不凋,四季常青,且以松、竹、梅為特色,故而此地稱“歲寒草廬”。至今怡園方竹仍享有盛譽。

    園的西部為全園重點所在,以山水為主,水池居中。北疊湖石假山,甫聳廳榭舫閣。鎖綠軒、小滄浪、藕香檄、鋤月軒、碧梧棲鳳、湛露堂諸景各具特色,疏朗宜人。進入西部,迎面是一座假山,頗為壯觀,構成一派山深幽邃、高崖成峽的高遠山水。山上有六角亭,名小滄浪,亭後有三石如屏,名“屏風三疊”,為怡園奇石之一。山頂的螺鬓亭,可俯覽全園山池亭館,為園中最高處:亭小巧精致,舉手可觸亭檐,大小與山體相稱。

    池南有廳堂一座,為園內主體建築。廳四周有回廊,廳內用長窗分隔成南北兩廳,內部作成鴛鴦廳形式;其臨水一面為藕香榭,亦稱荷花廳,宜夏天在此賞荷;另一面為鋤月軒,亦稱梅花廳,宜早春在此觀賞梅花。暮春在此觀賞牡丹,是全園的精華所在。

    藕香榭東之南雪亭與歲寒草廬南之梅林,北隔一泓池水,遙對金粟亭,從這裡三面展望,景色絕佳,在古典園林中獨樹一幟。

    面壁亭前一灣綠水,以石梁將大塊水面分割,隔池怪石磷峋,構成一個靜谧安逸的景觀空間。亭後壁置一大鏡,面壁對鏡,峰顛螺鬓亭正入鏡中。頗有“鏡裡雲山入畫屏”之意。這種虛實對比的手法,為古典園林借景創作的又一成功范例。”園中水系。以藕香檄北為中心,至此分而又聚,並以一灣細流向西匯聚於畫舫齋前,整個水面顯得有聚有分,聚分結合頗具匠心。

    怡園旱船“畫肪齋”式樣輕巧,景色幽邃,裝修精致,登閣而望,全園景色在目,為蘇州園林中旱船之冠。

    綜觀怡園,在造園手法上,博采眾長,把歷代園林風格揉合一體,集眾錦於一園,至今一百多年,基本保持原有格局,成為城市山林鬧中取靜的典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