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菩提寺與鎮寺之寶“貝葉經”

菩提寺與鎮寺之寶“貝葉經”

日期:2016/12/14 12:40:2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貝葉經”之《楞嚴經》全卷

  菩提寺位於河南省鎮平縣城北12公裡老莊鎮杏花山之陰,“楚長城”腳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寺外,千年銀杏、菩提樹、桂花、芙蓉、辛夷、玉蘭等花卉樹木四季飄香;局部有古樹長廊,整體有森林覆蓋。寺內,沿中軸線有大雄寶殿、二佛殿、法堂、藏經樓等主要建築,鐘樓、鼓樓、廊坊、拜殿等附屬建築分列兩廂;整體建築明朗寬敞,鱗次栉比,結構獨特,雄偉壯觀,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整個寺院坐落靈山秀水之地,掩映茂林修竹之間,尤其是法堂和藏經樓使用的獸首飛鳥狀斗拱和帶翅飛魚狀斗拱,獨具民族建築風格,古建群落特色,具有極高的建築美學價值,為同類其它建築少見。


  更絕妙的是該寺藏有視為鎮寺之寶的國家一級文物“貝葉經”。該經為唐代孤善本梵加裝梵文經卷,是佛經的一卷,系印度古梵文。全卷共226頁,其中6頁殘缺,卷幅長49厘米,寬5厘米,封面封底為檀木制作,卷中有兩個圓孔作束,頁周以金粉塗刷防護。據記載,該“貝葉經”是唐朝玄奘取經歸來將一卷貝葉經存放該寺,其內容是《楞嚴經》,與洛陽白馬寺所存《法化經》同為從天竺國取回的聖經。梵文是古代印度書面語言文字,相傳為大梵天王所說之書。梵文在印度北方多為方形,在印度南方多為圓形,此貝葉經字體為圓形,系印度南方所著經書。關於“貝葉經”的記載,史書和文學典籍多處可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中道:“丁卯,法師方操貝葉,開演梵文。”《宋史·天竺國傳》中道:“乾德三年,滄州僧道圓自西域還,得佛捨利一水晶器、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唐代柳宗元在《晨詣超師院談禅經》詩中寫道:“聞持貝葉書,步出東齋院。”李商隱在《安國大師》一詩中說:“億奉蓮花座,兼聞貝葉經。”由此可見,“貝葉經”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情況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宗教研究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