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古建築代表性的建造形式——梁架和纏龍柱

古建築代表性的建造形式——梁架和纏龍柱

日期:2016/12/14 13:08:3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古建築代表性的建造形式——梁架和纏龍柱

聖母殿纏龍柱 

    梁架和纏龍柱符合建築標准《營造法式》。太原晉祠聖母殿是宋代建築的代表作,殿堂梁架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唯一符合《營造法式》殿堂式構架形式的孤例,大殿前廊柱上雕飾有八條蜿蜒欲動的木龍,豪放健美。

    這裡想說殿堂梁架和纏龍柱,但是得明白《營造法式》的來歷。北宋建國以後的幾十年裡,大興土木,宮殿、衙署、廟宇、園林等建造此起彼伏,造型豪華,負責工程的大小官吏貪污成風,致使國庫無法應付巨大的開支。因而,建築的各種設計標准、規范和有關材料、施工定額、指標等亟待制定,這樣可以明確房屋建築的等級制度、建築的藝術形式及嚴格的用料,這件事立馬被提到議事日程。

    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第一次編成《營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頒行。紹聖四年(1097年)又重新編修,之後作為建築標准實行。這次編修參閱了大量文獻和舊有的規章制度,收集各工種操作規程、技術要領及各種建築物構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終於編成流傳至今的《營造法式》。聖母殿裡的梁架的施工就是嚴格按照標准來的,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堂結構為單槽形式,即有一排內柱,殿四周有深一間的回廊,構成下檐。將殿下檐前廊當中三間的四道梁架加長,梁尾插到殿身單槽縫的內柱上,使殿身前檐當中三間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梁上,並把殿身正面的門窗等後推到內柱之間,顯得殿內完整高敞。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龍纏繞,即《營造法式》所載的纏龍柱,這是現存宋代的孤例。

    雖然史料沒有留下詳細的施工說明,但能從中看出在編造預算、施工組織等方面的嚴格規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