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紫禁城作為九五之尊的帝王宮殿,有九位帝王在此居住生活,處理朝政,紫禁城內的宮室陳設與空間布局無一不彰顯皇家的風格特點。清代的紫禁城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這些場所由於使用功能不同,其內部空間陳設也各有特色。
三大殿陳設
紫禁城的外朝部分是清代帝王舉辦政務、舉行朝會的場所。以坐落在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三大殿和左輔右弼的文華、武英殿為主體,再包括沿牆南緣的辦事機構內閣以及檔案館、銮儀衛等大庫。而其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占據了紫禁城中最主要的空間,在建築設計和殿內陳設布局上,以其宏偉的規模,威嚴的氣勢取勝。
太和殿在明初稱奉天殿,嘉靖年間改稱皇極殿,清初才改為今名太和殿。太和殿是紫禁城內最重要的殿堂,也是中國木結構古建築中規格體制等級最高的建築。其殿高十一丈(實測是35米),殿頂為重檐庑殿式。殿寬60米,開間原為九間,康熙年間改為十一間,進深30.3米,為五間,是明清時期所有宮殿建築中最大的一座。殿內面積2370多平方千米。它的內外裝修極為豪華。外梁、楣都是貼金雙龍和玺彩畫,寶座上方是金漆蟠龍藻井,靠近寶座的六根瀝粉蟠龍金柱,直抵殿頂,上下左右連成一片,金光燦爛,極盡豪華。
殿內安有寶座台基,台基為七級台階,金漆木雕龍紋寶座高踞在七層台級的座基上,寶座後面背倚雕龍髹漆屏風,寶座左右兩側陳設有太平有象高香幾、甪端香幾,寶座前面丹陛的左右還有四個香幾。香幾上有三足香爐。當皇帝升殿時,爐內焚起檀香,香筒內插藏香,於是金銮殿內香煙缭繞,頗顯肅穆凝重,在殿內東西牆兩側還陳設有紫檀雕龍頂箱大櫃。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舉行朝政大典的主要活動中心,明清兩朝盛大的典禮都在這裡舉行。主要包括皇帝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後,命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冬至和皇帝生日三大節等,皇帝均在這裡接受文武百官朝賀並賜宴等,平時則不使用。
位於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臨太和殿大典前暫坐之處,中和殿在明代又稱華蓋殿,嘉靖年間稱中極殿,清初稱中和殿,顯正方形殿。在大典中它是為太和殿的正式活動做准備的地方。此外,明、清兩朝皇帝,每年春季祭先農壇、行親耕禮,在祭祀之和親耕之前,要在中和殿閱視祭祀用的寫有祭文的祝版和親耕時用的農具。祭祀地壇、太廟、社稷壇的祝版也在這裡閱視。另外在給皇太後上徽號時,皇帝要在此閱奏書。清朝規定每十年纂修一次皇室的譜系——玉牒,每次修好,進呈給皇帝審閱時有比較隆重的儀式,也在中和殿舉行。中和殿內高懸的匾額上,是乾隆皇帝的御書:“允執厥中”。兩邊柱子上的對聯是:“時乘六龍以御天,所其無逸;用敷五福而錫極,彰厥有常。”中和殿內的陳設較為簡略,與太和殿陳設不同的是,中和殿內沒有高起的寶座台基,只在低矮的地平上陳設有髹漆寶座,寶座背倚髹漆龍紋屏風,前後兩側分別陳設有香筒、香幾,寶座的地平下左右設有炭盆,地平前面設有四個高香幾,上面擺放有象鼻腿式三足香爐。

保和殿
三大殿的最後一座是保和殿,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面闊九間,重檐歇山頂,明初稱為謹身殿,嘉靖年間改稱建極殿,清初改稱保和殿。清代保和殿內高懸有乾隆皇帝的御書匾額:“皇建有極”。兩旁柱上的對聯是:“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天心降鑒,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保和殿內的陳設與太和殿大致相同,惟保和殿內陳設寶座屏風的台階階數要小於太和殿,為五層台階,在寶座台上陳設有髹金漆龍紋寶座及屏風,寶座兩邊由近及遠依次陳設有甪端、炭盆和香筒。寶座前面的陛下陳設有四個高香幾,高香幾上擺設有三足象鼻腿琺琅香爐。
保和殿雖然在前朝三大殿內排在最後,但是在這三大殿中,使用的頻度卻很高。清代常在保和殿舉行宴會,這裡成了皇家舉行盛大宴會的場所,清代每年除夕、上元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公主下嫁之時,賜宴額驸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順治三年(1646年)後順治帝曾居保和殿,而從乾隆五十四年以後,保和殿又行使了一個新的職能,就是在這裡舉行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
位於前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三座大殿依次修建在一個高達8.13米的台基上,台基上下重疊三層,俗稱“三台”,頗顯恢宏氣魄。三大殿內的空間布局有著相似之處,在殿內陳設有髹金漆雕龍寶座,寶座後面有高大的罩漆屏風,兩側有甪端香幾。由於這三大殿位於紫禁城內的前朝,其主要功能是是為了處理政務,舉辦朝會的重大場所,所以這三大殿整體的特點是代表皇權的寶座屏風、甪端、香筒、太平有象等陳設,沒有過多的其他陳設,之所以如此,正是為了突出帝王之唯我獨尊的地位,在偌大的空間中,無論有多少人,舉行何種政務活動,都只能突出皇帝一人,通過疏朗空透的空間布局來體現皇家肅穆凝重的氣勢。
推薦閱讀:
牟氏莊園:民間“小故宮”
婺源百柱宗祠 典型徽派建築存世孤例
福清上迳鎮“三排三落厝”古民居
寧海黃壇四堂
乾清宮陳設
內廷大致可分帝王、帝後寢宮——後三宮;後妃宮室——東西六宮;清雍正年以後的皇帝寢宮——養心殿;太上皇宮殿-寧壽宮;太後太妃宮殿;太子宮室等六組宮殿建築區。主要建築是乾清宮與坤寧宮。由於這兩座建築是帝後的寢宮,所以建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與外朝的三大殿並稱為“三殿兩宮”。

乾清宮
與外朝三大殿不同的是,紫禁城的內廷陳設更多的是突出生活氣息,多數建築承載的是封建帝王起居生活的功能。
乾清宮正間、養心殿正間的陳設與外朝三大殿的陳設有相似之處,而其它宮室內部的陳設格局顯得靈活多變,隨意性較強。因篇幅關系,下面僅舉乾清宮、儲秀宮及鹹福宮幾例。
清宮內廷中,乾清宮正間的陳設與太和殿陳設格局基本一致。但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政務和群臣上朝議事的場所,除了屏風、寶座、香亭外,根據實際需要,在寶座前又增加了御案。乾清宮地平上正中陳設有金漆雕雲龍紋寶座,後有金漆雕雲龍紋五扇式屏風。兩側陳設甪端、仙鶴燭台、垂恩香筒等,寶座前有批覽奏折的御案,這一組陳設全部座落在三層高台上。
根據道光十五年乾清宮明殿現陳設檔的記載:乾清宮內的陳設較為豐富,“乾清宮明殿地平一分、金漆五屏風九龍寶座一分、紫檀木嵌玉三塊如意一柄、紅雕漆痰盆一件、玻璃四方容鏡一面、銅掙絲琺琅甪端一對(紫檀香幾座)、銅掐絲琺琅垂恩筒一對(紫檀木座)、銅掐絲琺琅仙鶴一對、銅掐絲琺琅圓火盆一對、天球地球一對(紫檀木座)、銅掐絲琺琅魚缸一對(紫檀木座)、銅掐絲琺琅滿堂紅戳燈二對、紫檀木案一張、銅掐絲琺琅獸面雙環尊一件(紫檀木座、)青花白地半壁寶月瓶一件(紫檀木座)、皇輿全圖八套(皇輿全覽一套)國朝宮史四套等等。從道光年間的陳設檔記載可以看出,乾清宮位於內廷,其內部的陳設較為充實,有金漆五屏風寶座、紫檀木大案、紅金漆馬扎寶座、引見楠木寶座、琺琅戳燈、圖思根(實為一種體型低矮的炕桌)等家具,在寶座上陳設有紫檀木嵌玉如意、紅雕漆盆,癢癢撓等充滿生活情趣的器皿,在紫檀案上還陳設有古今圖書集成、周蟠夔鼎、掐絲琺琅尊、寶月瓶、皇輿全圖、皇朝禮器圖等鐘鼎彝器及圖書典籍,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專用於寶座地平陳設的器具如仙鶴、垂恩筒、甪端等。這組陳設雖然豐富,但是基本上還是傳統的屏風寶座甪端香筒的固定模式。其中甪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具有神異功能的瑞獸,號稱能日行一萬八千裡,通曉四夷語言,好生惡殺,知遠方之事,若逢明君有位極人臣,則奉書而地,護衛於側,把甪端陳設在禁宮大內的宮殿,寓意皇帝聖明,廣開言路,近賢臣遠小人;香筒為燃香這用,在香筒內可以燃放檀香,當檀香燃燒後,一縷縷的青煙從镂空筒身飄然而出,雲煙缭繞,寓意太平、安定、大治;仙鶴則象征長壽。
而乾清宮東暖閣的陳設則富於變化,據檔案記載:乾清宮東暖閣裡陳設:“東暖閣炕寶座上設:紫檀木嵌玉如意一柄、紅雕漆痰盒一件、玻璃四方容鏡一面、癢撓一把、青玉靶回子刀一把。左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御筆青玉片冊、附紫檀匣,硯一方、附紫檀匣、銅鍍金匣,松花石暖硯一方,青玉出戟四方蓋瓶一件、附紫檀商絲座,五彩瓷白地蒜頭瓶一件,右邊桌上設:銅掐絲琺琅爐瓶合托盤一分,定瓷平足洗一件,銅掐絲琺琅冠架一件。紫檀木箱一對,左邊箱上設:五體清文六套,右邊箱上設:西清古鑒四套。續鑒二套。地下設:銅掐絲琺琅四方火盆一件,玉甕一件。樓上設:殿神牌位三龛,隨紫檀高桌二張,銅掐絲琺琅五供一分,銅掐絲琺琅瓶盒一分。黃雲緞桌圍二件,裁絨毯一方。樓下抑齋落地罩內;楠木包鑲床上設:紅雕漆痰盒一件,癢撓一把,青玉靶回子刀。左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青玉爐瓶盒一分。右邊設:紫檀木桌一張。桌上設:漢白玉仙人插屏一件、附紫檀座。青花白地瓷瓶一件,淳化閣帖二十四冊,盛於紫檀匣內。年節及尋常鋪設:黃氆氇座褥二件,石青緞迎手靠背二份,衣素座褥二件,隨葛布套,妝緞坐褥三年,炕氈一塊。”
以上乾清宮明殿是清代皇帝升座引見官員以及內廷朝賀、筵宴的處所。東暖閣則為皇帝召見臣工的辦事處所,裡面陳設則較為隨意,東暖閣沒有正殿的那種象征皇權威儀的金漆寶座屏風及甪端、仙鶴燭台、垂恩香筒等,而是一些擺放文玩玉器漆盒的桌子及生活氣息很濃的楠木包鑲大床等家具。
推薦閱讀:
牟氏莊園:民間“小故宮”
婺源百柱宗祠 典型徽派建築存世孤例
福清上迳鎮“三排三落厝”古民居
寧海黃壇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