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蘇州園林之蘇州雙塔

蘇州園林之蘇州雙塔

日期:2016/12/14 12:43:2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蘇州雙塔蘇州雙塔的西塔與東塔比肩而立,塔高七級,通高33.45米,每層設有平座,從副階入塔可登至七層。腰檐斗拱為四鋪作單卷頭,磚疊式挑檐,塔身向上逐層遞減和收分,外觀呈拋物狀,整體比例造型秀美挺拔,是一座典型的磚結構仿木樓閣式塔。據了解,

    蘇州雙塔不僅在蘇州是惟一的,即便在全國也絕無僅有,而雙塔的塔剎之謎,更讓其多了一份神秘色彩。雙塔位於定慧寺巷的雙塔院內,二塔“外貌”幾乎完全一樣,分為7層,東塔高33.3米,西塔略高,33.7米。雙塔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是一對佛塔,兩塔間相距僅20來米。像這樣緊緊靠在一起的雙塔全國是惟一的,因為能在這麼近修建兩座塔,對地基的要求相當高。風雨千年,但雙塔依舊挺立,這引起了中外建築學家的高度關注,每年都有很多建築學者慕名而來,有的建築學教授甚至將自己的學生帶到這裡,進行實地教學。當然,引起建築學家關注的不僅僅因為這些,塔冠上高達10米的塔剎更是讓他們匪夷所思。據了解,這兩個塔剎都是用生鐵鑄成,每個足有5噸重,當時的人是如何把這巨物“搬”上去的呢?建築學家對此眾說紛纭,有的猜測是先用土將塔圍起,然後沿著土坡將沉重的塔剎“牽”上去,但問題是由於當時般若院已經存在,那麼大的土坡又如何堆呢?也有人推測是架起石梯後再登上塔頂的,但這樣的難度同樣也不小。至於雙塔的塔剎是如何被運到20多米的高處裝上的,至今還是一個謎。正是這奇妙的謎,並不大的雙塔院每年都能吸引5萬多游客前來參觀。

    構造渾然一體

    蘇州雙塔蘇州雙塔為九級八面,高40.58米。正面向南,東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狀門。塔為純磚結構,塔身、心柱、內廊、梯級、腰檐等均為磚砌而成。塔二層以上各層的四面,均隱出直棂窗形。 

推薦閱讀:

合肥:安慶發現辛亥革命紀念碑 長約4米

3萬年前歐洲古人會提煉澱粉和面烤“石頭餅”

無錫:錫惠公園工地又現史前文物

城隍廟歷經640年滄桑 免費向市民開放

蘇州雙塔

    塔的底層是近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均是平座迭澀式腰檐。二至八層,外壁內繞以走廊,中砌八邊形塔心柱,內設磚砌梯級。第一層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東北首。再往上,各級塔梯形成十字交叉,至九層無磚柱,無走廊,內部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置八角形藻頂,再上層就是塔剎。在維修過程中,人們發現自第七層至第九層及塔頂塔剎部,穿過一根直徑約40—50厘米的木制剎桿,同時還發現自第二層至第九層在外壁中部、塔門廊下兩至三層磚處,都有平行八角邊的臥木,直徑約為30—40厘米,在門廊處又有一臥木,通向塔心柱與之拉結。臥木就是木筋,相當於今天的鋼筋,增強了外壁之間及外壁與塔心柱連接,使塔成為一個整體,極大提高了磚塔在平面內的“抗剪”能力和抗震能力。在該塔的復修勘探中,還發現了一個獨特的砌築工藝:塔的外壁外牆有一層石灰砂漿砌築、糯米汁石灰膠泥勾縫的外殼,與外壁內部磚砌體不相結合,就好像給塔穿了一件外套,這與其它地區磚塔構築的方法不同,這種方法使塔體在地震發生時能夠有力削弱共振,起到緩沖和抵消震力的作用。

    千年不倒

    蘇州雙塔蘇州雙塔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歷經地震不倒,蘇州雙塔夠從始建到現在仍然舊貌未改的,存世數量極少,它經受過歷史上大小18次地震的考驗,因而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古建築抗震能力研究名錄。蘇州,是歷史上地震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

    據文獻記載,蘇州雙塔前後共經歷過大小地震18次,連同附近地區明顯有感的地震約25次,發生山崩、城圮6次,其中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級大地震波及海州最為強烈。州志有載,大震不僅使海州“城傾十之二三”、“屋宇多圮”,而且使“海退卅裡”。從蘇州雙塔始建至1668年郯城大地震,644年間,未見塔倒塌、損毀的記載,以後的歷次大水、地震,它都安然無恙。直至今天,塔體中心仍未發現傾斜、砌磚坍落等現象,塔體完整。蘇州雙塔為什麼歷經千年風雨而能巋然不動?利用現代遙感技術,這個謎底終於揭開了。蘇州雙塔位於雲台山西麓,在兩條小沖河的小分水嶺之上。雖在坡上,但基址平緩。面上覆蓋為第四紀地層,粘土加礫石,土質好,壓縮性較小,下面是堅硬的弱風化花崗片麻巖。這就使塔基下的土層基礎牢固,穩定性強。其表面土壤利於排除地表與地下水,不受地下水位升降的影響,因此地震時對地基的沖擊力相應減小,破壞性弱化。地基下花崗巖的巖石傾向正好和坡向形成逆向,即使地震發生,此長彼消,也不會發生巖層移位和滑坡現象,保證了塔基的穩定。塔基更是獨具匠心。據探測,塔基深挖約兩米,在片麻巖地基上再平鋪50—60厘米厚的礫石層,並灌有黃泥漿。上鋪五層長方形的整塊大條石,縱橫交錯,層層疊扣,逐漸上收為台階狀。經化驗,是用石灰糯米漿作為灰漿,使塔基形成一個整體。據建築專家介紹,這座階梯式的台基分散了上部九層塔身的附加壓力,從而保證了塔體的剛度,又增加了上部塔體的抗震能力。

推薦閱讀:

合肥:安慶發現辛亥革命紀念碑 長約4米

3萬年前歐洲古人會提煉澱粉和面烤“石頭餅”

無錫:錫惠公園工地又現史前文物

城隍廟歷經640年滄桑 免費向市民開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