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中國八大古建築典型類別

中國八大古建築典型類別

日期:2016/12/14 13:07:3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建築為滿足人們各種不同的需求而產生,並不斷地發展完善,現在我們來認識一下古建的八個典型類別:宮殿、壇廟、陵墓,宗教建築、城市公共建築、園林、民居、橋梁。

    宮殿

    宮殿是皇帝居住並進行統治的地方,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是國家政權和家族皇權的象征。為了突出皇帝權威的至高無上,歷朝歷代的宮殿建築雖風格各異,卻都顯示出其“非壯麗無以重威”的特質。

    目前中國發現或保存下來的宮殿建築或遺址,年代較早的有商代時的二裡頭宮殿建築遺址,晚近的有明清時期的紫禁城。

    壇廟

    壇——即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台型建築,如北京城內外的天壇、地壇、日壇、月壇、祈谷壇、社稷壇等。壇類建築的共同特征,在於其均形體規整,色調簡單莊重,周以壝牆,環以柏樹,以造成遠隔塵囂的環境。

    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采用奇數,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

    天壇內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顏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黃色象征土地,下檐綠色象征萬物。至乾隆十六年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

    廟——即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廟的建築形制要求肅穆整齊,大致可分為三類:

    (1)祭祀祖先的廟

    中國古代帝王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宗廟。帝王的宗廟稱太廟,是等級最高的建築,廟制歷代不同。貴族、顯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築稱家廟或宗祠,仿照太廟方位,設於宅第東側,規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設義學、義倉、戲樓,功能超出祭祀范圍。

    北京太廟前殿(前殿面闊11間,進深4間,重檐庑殿頂,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台基,四周圍石護欄)

    (2)奉祀聖賢的廟

    最著名的是奉祀孔丘的孔廟,又稱文廟,孔丘被奉為儒家之祖,漢以後歷代帝王多崇奉儒學,孔廟中以山東省曲阜市孔廟規模最大。奉祀三國時代名將關羽的廟稱關帝廟,又稱武廟,有些地方建三義廟,合祀劉備、關羽、張飛。許多地方還奉祀名臣、先賢、義士、節烈等,如河南省南陽市和四川省成都市奉祀三國著名政治家諸葛亮的“武侯祠”,河南省湯陰縣和浙江省杭州市奉祀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岳飛廟”和“岳王廟”。

    (3)祭祀山川、神靈的廟

    中國從古代起就崇拜天、地、山、川等自然物並設廟奉祀,最著名的是奉祀五岳——嵩山、泰山、華山、衡山、恆山的神廟,其中中岳嵩山的中岳廟和東岳泰山的岱廟規模最為宏大。還有大量源於各種宗教和民間習俗的祭祀建築,如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財神廟等。

    陵墓

    陵墓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當中比較特殊的一類,中國古代的多數帝陵在平面布局上,以建築群組在平面上展開和創造空間環境為特點,將陵山置於陵園的最後,其前建陵門,陵門前辟神道,神道兩側設華表、石獸、石人和碑碣,最前端設獻殿。同時,陵園內遍植松柏,增添了整個陵園肅穆莊重的氣氛。

    一些古代的陵墓前建有一種威儀性的建築——墓阙,其使用者除了帝王也有官吏。漢代的一些墓阙保留至今,如高頤阙、馮煥阙等。帝陵前的阙建在陵園門兩側,以標示陵之入口。三出阙體現了阙的最高規格。

    宗教建築

    (1)佛教

    中國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

    佛寺——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院落式布局的佛寺建築,分為宗教活動及生活用房兩部分。坐落於中軸線上的主院落是宗教活動的中心,僧眾的生活用房則集中在寺院的後半部分。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鐘、鼓樓。中央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一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布置僧房、禅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

    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佛寺建築群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佛塔——佛教文獻記載,佛陀釋迦牟尼涅槃後的捨利,被分成八萬四千份,在世界各地建塔加以供奉。分為樓閣式、密檐式、喇嘛塔、金剛寶座塔,單層亭閣式五種。

    樓閣式是我國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來源於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樓閣。這種塔的每層間距相近且比較大,一般每層都設有券門(拱門)或假門,一眼望去就象一座高層的樓閣。塔身內部一般是空心的,設有磚石或木制的樓梯可攀登。很多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在每一層塔身外部都設有環形走廊平台及欄桿,可供人們登臨遠眺。另外有的樓閣式塔在第一層有外廊(也叫“副階”),外廊加強了塔的穩定性,也使其更為壯觀,並且能有效地防止地基被雨水沖刷,提高了塔的壽命。樓閣式塔是我國現存數量最多的佛塔。現存著名的樓閣式古塔有陝西西安大雁塔、山西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廣州六榕寺花塔、上海龍華塔和河南開封佑國寺琉璃塔(鐵塔)等。

    密檐式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演變來的,多為磚石結構。這種塔的第一層(底層)很高大,設有門窗,有的雕刻佛像或佛經故事;而第一層以上各層之間的距離則特別短,各層的塔檐緊密重疊著,檐與檐之間不設門窗,因而叫做“密檐”。塔身內部多為實心,也有空心,但大多不能攀登。從南北朝到宋金時期,密檐式塔在我國北方地區非常流行,現存的密檐式塔也多分布在北方,到了明清時期,已經很少再建造密檐式塔了。現存密檐式塔的數量僅次於樓閣式塔,且二者加起來則占了我國現存古塔的絕大多數。現存著名的密檐式塔有陝西西安小雁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京天寧寺塔等。

    喇嘛式(寶瓶塔)多分布在藏傳佛教(喇嘛教)傳播的地區,其外形與印度的窣堵坡極像。塔的下部是一個高大的基座,上面是圓形或圓柱形的塔身和一圈圈向上收縮的細高的塔頸,環圈多為十三層,稱為十三天相輪。塔剎上有的還設有華蓋和寶珠。塔身一般刷成白色,顯得素雅莊重,有些還在側面開有眼光門。著名的北京妙應寺白塔、天津薊縣白塔、五台山白塔。

    金剛寶座式塔的基本特征是: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於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於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基座上五塔的形制並沒有一定的規定,有的是密檐式的,有的則是覆缽式(喇嘛式)的。這種塔是供奉佛教中密教金剛界五部主佛捨利的寶塔,在中國雖然在隋代的敦煌壁畫中已有出現,但實例只見於明朝以後。例如內蒙古呼和浩特慈燈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閣建築的特征,外表上如同中國式的亭閣頂上加了個印度式的塔剎。亭閣式塔都是單層的,有的在頂上還加建一個小閣,在塔身的內部一般設立佛龛,安置佛像。早期亭閣式塔為木質結構,後來被磚石所取代。最初亭閣式塔只是為了供奉佛像,後來由於這種塔結構簡單、費用不大、易於修造,曾經被許多高僧們所采用作為墓塔。

    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

    佛教石窟的可分為六大類:僧房窟、禅窟、影窟、瘗窟、倉儲庫、禮拜窟。其中禮拜窟的形制有五大類:中心塔柱式窟(塔廟窟、塔柱窟)、佛殿窟(方形窟)、佛壇窟、大像窟、涅槃窟。

    (2)道觀

    道教是中國的土生宗教,唐、宋時期大盛,其建築稱觀或宮,也為院落式布局。因歷代帝王對佛道二教基本並行不廢,故而道觀的規模和布置與佛寺之間頗有相似之處。道教的打醮儀式需要露天活動,因此殿前多建有大的月台。

    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面闊七間,深四間,八架椽,單檐五脊頂。前檐中央五間和後檐明間均為隔扇門,其余為牆。

    (3)清真寺

    伊斯蘭教禮拜寺。中國清真寺絕大多數采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並且往往是一連串四合院制度。其特點是沿一條中軸線有次序、有節奏地布置若干進四合院,形成一組完整的空間序列:每一進院落都有自己獨具的功能要求和藝術特色,而又循序漸進,層層引深,共同表達著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風格。

    城市公共建築

    城外一般掘有城壕,掘出的土方可以用於夯築城牆。城牆上向外一面建垛口,以掩蔽守城人並提供射箭孔,向內一面建防護性女牆。城上每隔30~50米還建有馬面,用以防御敵人的進攻。同樣具有防御作用的還有包在城門外的半圓形小城,即甕城,其前身是漢以後邊城城門外的壅門和護門牆。城門洞在北宋以前為木構架,南宋後隨著火藥用於戰爭而改為磚砌券洞。

    西安明城牆:西安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東牆長2590米,西牆長2631.2米,南牆長3441.6米,北牆長3241米,總周長11.9公裡。有城門四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現存城牆建於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古代城市的公共建築主要是用以報時的鼓樓、鐘樓。鼓樓的出現早於鐘樓。從元代起,鼓樓、鐘樓建在都城北部的皇城之北,明代繼承此制,將二者建在城市中軸線北端,成為城市的中心建築,對於點綴街景和塑造城市的立體輪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園林建築

    造園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漢代出現了離宮苑囿和私家園林,經過南北朝、隋、唐的發展,宋以後的園林建築日趨精巧,至明、清達到高峰。園林建築可分為皇家苑囿和私家園林兩大類,其中皇家苑囿多分布於北方,面積廣闊,壯麗輝煌;被譽為“城市山林”的私家園林則盛行於江南,淡雅幽邃、逸趣橫生,與北方皇家園林風格迥異。

    民居

    中國的住宅建築形式多樣,風格各異,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北方住宅庭院寬闊,房屋之間多隔有一定距離,庭院呈橫長方形,以便於冬季多吸納陽光;而南方的住宅重在防曬通風,正房和廂房密接,屋頂相連,如井口般聚於庭院之上,俗稱“四水歸堂”,廳則多為敞廳,與被稱為“天井”的庭院連為一體,只有居室設門窗。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北京四合院、客家圍龍屋、山西窯洞、廣西的桿欄式、雲南一顆印。

    北京四合院——漢族傳統合院式建築,其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

    客家圍龍屋——廣義上的圍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圓形、半圓形和方形三種,此外也有前方後半圓形、八卦形、橢圓形等形狀的。圍屋結合了漢族古樸遺風以及南部山區的地域文化特色,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處,都能見到圍龍屋的蹤跡。

    圍龍式圍樓:圍龍屋前一般會有一個半圓形的水塘,使得總體看來如同一個太極的圖案:陸上屋為陽,屋前水為陰。這也是客家文化中的風水理論的體現。

    圓形圍樓:相比於圍龍式的客家圍屋,圓形土樓具有更強的防御性功能。修築圓樓需要用到質地特殊的黃土,將剛挖好的黃泥堆放三個月,經過特殊的發酵過程而形成“熟泥”,再經過數道攪拌程序,將煮至融化的糯米漿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攪動才能使用。

    方形圍樓(中國最大的客家方形圍屋“東升圍”):和圓形圍樓一樣,四角樓注重的是建築的防御性,四條邊上一般有二至四層的圍樓,四個邊角都是碉樓或炮樓,有如堡壘。中間仍然保持“三堂二橫”的祠堂形式,或者濃縮為一間祖祠。

    橢圓形圍樓:橢圓形圍屋是將一般的圍龍式圍屋的前坪(本來是水塘的部分)也圍起來,稱為前圍,從而成為一個類似於帶跑道的足球場的形狀。這種圍屋比起圍龍式圍屋來也是更加強調防御性。

    陝西的窯洞(生土建築)——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

    靠崖窯:此類型較多,它是建築在山坡,土原邊緣處,常依山向上呈現數級台階式分布,下層窯頂為上層前庭,視野開闊。

    下沉式窯洞則是就地挖一個方形地坑,再在內壁挖窯洞,形成一個地下四合院。

    廣西的桿欄式——干欄建築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風格,最早的干欄式建築是河姆渡干欄式建築。古時流行於南方百越民族的居住區,這種建築以竹木為主要建築材料,主要是兩層建築,下層放養動物和堆放雜物,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適合那些居住於雨水多比較潮濕地方的人。干欄式建築還可以防震。

    雲南的一顆印——在雲南中部地區有許多這種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間四耳是最常見的宅制,既正房三間,左右各有兩間耳房(廂房)。前面臨街一面是倒座,中間為住宅大門。四周房屋都是兩層,天井圍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牆,很少開窗,整個外觀方方整整,如一塊印章,所以俗稱為“一顆印”。

    橋梁

    中國古代的橋梁具有多種類型,從結構上劃分,有梁橋、拱橋、懸臂橋、索橋、浮橋等。現已發現的年代較早的橋梁有秦至唐代的渭橋遺址;隋代工匠李春設計的敞肩型石拱橋——趙州橋,則體現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造橋技術;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木構疊梁拱橋,構架組織有序,本身就具備了藝術之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