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代表性的建造形式——斗拱
日期:2016/12/14 13:08:3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應縣木塔斗拱
斗拱,層層疊疊,不是擺樣子,能抗震。應縣木塔,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全塔在結構上沒用一個鐵釘,全靠構件互相卯榫咬合。全塔共使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種類之多,國內罕見,被世人稱為“斗拱博物館”。
說起“斗拱”,有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由它托舉起的飛檐廊閣,卻在中國驚艷千年、家喻戶曉。說得簡單點,斗、拱就是在較大建築物的柱與屋頂間起過渡作用的兩種小木塊,其中拱是一塊弓形木塊,像一塊挽起的弓,而斗是一塊方形木塊,像一塊盛米的斗。它們合在一起叫斗拱。早在戰國時代,就出現了斗拱的雛形。斗拱藏在華麗麗的屋檐下,默默無語。後來到了唐代,技術發展成熟,被皇帝攫為己有,成為皇族建築的專用構造,規定民間不得使用。斗拱上承屋頂,下接立柱,在古建築中扮演著頂天立地的角色。
因為斗拱的存在,古典建築的屋頂得以出檐深遠、呼之欲出,美得不得了。後來這個技術發展到民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老百姓常說“牆倒屋不塌”,說的就是斗拱在建築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斗拱是位於柱與梁之間的,屋頂的重量要通過斗拱傳給柱子,再由柱傳到台基,因而斗拱具有承上啟下、傳遞重量的作用,是屋頂和屋身上的過渡。也正因為斗拱可以減輕負重,所以沉重的屋面才得以更長地伸出屋檐,讓房屋外表看上去更加壯觀,使柱子、門窗能夠防雨、防潮。最重要的是,斗拱能夠抗震,當房屋遭受地震破壞時,不管屋頂向何方推移,斗拱都能夠承受,建築體松而不散,化解地震沖擊,從而避免倒塌。明清時期,斗拱更多的是用來裝飾,成為藝術品。
萬榮的東岳廟飛雲樓高達23.19米,全樓345組斗拱密集排列,且形狀極富變化。還有高平崇明寺佛殿、平遙鎮國寺萬佛殿等建築都有樸素的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