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歷史—七成以上的元明前古建築在山西
日期:2016/12/14 11:43: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建築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歷史文化與藝術的重要物質載體,山西古建築凝聚和積澱了數千年中華文明的精華。其數量和質量不僅高居全國之首,而且那些依附在古建築中的彩塑、壁畫、琉璃數量之多、藝術之精,也堪獨步華夏。
作為全國地上文物最為豐富的文物大省,山西各類古代建築現存18418處,是全國古建數量最多的省份,從寺觀廟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樓塔橋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門類齊全,享有“中國古代建築的寶庫”美譽。其中木結構建築達9053處,就唐、五代、宋、遼、金時期的建築而言,全國共146座,山西就有106座,占其總數的72.6%。這些建築的分布,數量上以長治市、晉城市為冠,建築規模以雁北地區和大同市為首,時代上當數五台縣南禅寺最早。
倘徉在山西的城邑鄉村,紅牆綠瓦、勾心斗角、翼角如飛的古建築隨處可見。唐代的雄渾壯麗,宋金的謹嚴端麗,明清的精細華麗,無不給人以平和或凝重、沖融或繁麗、莊重或清秀的美感!
大唐盛世建築遺跡
唐代是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一個發展高峰期,其建築規模宏大,樸實雄渾,豪放壯麗。然而,殊為可惜的是目前全國僅山西完整地保存有4座唐代木結構建築,這也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最早的實例。
五台縣南禅寺大殿
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面闊、進深各三間,平面近正方形,單檐歇山頂,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其屋坡為中國古代建築中最平緩者。整個建築比例勻稱,造型雄渾古樸。
五台縣佛光寺東大殿
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庑殿頂,乃一座中型殿堂,屋坡舉折圓和舒緩,曲線優美。整個殿宇形體壯觀,雄偉古樸,結構精巧,技藝純熟,為我國唐代木結構建築代表作。
芮城縣廣仁王廟正殿
平順縣天台庵正殿
五代十國建築
五代十國,歷史短暫,戰亂頻仍,木構建築遺存極少,全國共保存有4座五代時期的木構建築,其中3座在山西,即:後唐同光三年(925年)的平順縣龍門寺西配殿、後晉天福五年(940年)的平順縣大雲院正殿、北漢天會七年(962年)的平遙縣鎮國寺萬佛殿,彌足珍貴。
龍門寺西配殿
位於平順縣城西北20公裡的石城鄉龍門山腰,為小三間四架椽屋,單檐懸山頂。
該殿梁架結構簡潔古樸,構件加工精細,殿頂舉折平緩,許多構件與手法都襲唐制,唯脊部平梁上所增駝峰及侏儒柱乃五代新構。殿雖不大,然年代確切,形制稀有,是我國現存唐、五代建築中唯一的一座懸山式殿宇。
大雲院彌陀殿
位於平順縣城西北20公裡的石灰村雙峰山腰,平面呈方形,面寬三間,單檐歇山頂。
殿宇開間較大,出檐深遠,給人以雄壯穩定之感。殿內梁架使用的駝峰構件形制有8種之多,為別處所沒有。
鎮國寺
位於平遙縣城以北15公裡處的郝洞村。寺內兩進院落,萬佛殿居中。殿平面呈方形,面寬、進深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其梁架用材巨大,斗拱的高度超過柱高的三分之二,頗為罕見。
宋遼金時期建築
宋、遼、金時期的山西古建築保存有99座。在建築風格上,宋代建築逐漸脫離了唐代剛健質樸的特點,傾向於華彩豐麗,做法上也逐漸程式化,因而顯得秀柔有余而雄渾不足。金代建築承襲宋代風格,傾向於華靡精巧。遼代建築則更多地受唐風影響,開朗雄健。
太原晉祠聖母殿
坐落於晉祠景區西隅,創建於北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崇寧元年(1102年)重修。該殿高19米,面寬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頂,氣勢壯觀。其前檐進深兩間,十分寬敞,乃極少見的做法。四周圍廊則為宋《營造法式》“副階周箍”規制的國內最早實例。
聖母殿木雕盤龍柱
而殿前檐柱上的木雕盤龍柱也堪稱全國現存最早實例。聖母殿前的魚沼飛梁,乃方形池上的一個十字形板橋。其造型之殊,偶見於古畫,作為實例,可謂國內僅見。
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
華嚴寺的前世今生
為上寺的主要建築,建於遼清寧八年(1062年),遼末毀於兵燹,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修,仍為遼代風格。大殿面寬九間,進深五間,單檐庑殿頂,建築面積1473平方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遼金佛殿。殿頂的鸱吻高達4.5米,筒瓦長80厘米,重約27公斤。其建築的結構手法沿襲唐代,呈現出簡樸渾厚的風格。
薄迦教藏殿
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年),是華嚴寺下寺主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出檐深遠,舉折平緩,單檐庑殿頂。殿內外共有斗拱8種,式樣古樸,手法洗練,具唐代簡樸渾厚風格。
該殿最引人注目的是殿內四周環壁建有兩層38間樓閣式藏經壁櫥(內藏佛經1300余冊),全部為木構建築。它不僅是國內唯一保存完好的遼代壁藏,在建築上具有高度的研究價值,更是一座玲珑剔透、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堪稱宋遼小木作的傑出代表。
朔州崇福寺彌陀殿
建於金皇統三年(1143年),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檐歇山頂。檐下懸有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制“彌陀殿”匾一塊。殿的前檐五間,全用格扇和橫披裝修。
格扇三抹,線角古樸,棂花圖案達15種之多,且制作雕镂之精,非名師不能為,堪稱現存古建築實例中之精品。其背面明間及左右梢間安板門三道,亦極為少見。
朔州地處雁北,風沙尤多,而彌陀殿上這些極易損毀的格扇棂花和殿頂鸱吻脊飾,歷經800年風雨滄桑仍基本完好,實屬難得。
元建築
山西元代建築多達350余座,高居全國首位。在繼承唐宋以來的傳統基礎上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因素。其官式建築仍采用滿堂柱網,斗拱的作用減弱,比例漸小,補間鋪作進一步增多,而一些地方建築則繼承金代特點,結構上使用大內額構架,並大膽運用減柱、移柱法和圓木、彎料,自由奔放。
永樂宮
聞名中外的芮城縣永樂宮,是我國元代建築中的珍品和元初道教全真派的三大宮觀之一。原址在城西22公裡處的永樂鎮,後因三門峽黃河水利工程,在1959年至1965年遷至今芮城縣城北3公裡處的龍泉村。據有關記載,永樂宮1247年開始建造,至1358年才完工,施工期長達110多年,幾乎與元朝歷史共始終。
道教宮殿式建築永樂宮
永樂宮建築規模宏偉,殿閣巍峨。在其中軸線上自南至北依次排列著龍虎殿(無極門)、三清殿(無極殿)、純陽殿(混成殿)、重陽殿(七真殿)5座主體建築,除山門為清代重建外,其余4座均為元代遺物。兩側無配殿,布局形式比較少見。永樂宮總占地面積86000平方米,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宮內建築用材依循規制,制作精細,是元代官式風格的代表作。
明清建築
明清建築在山西境內隨處可見,門類齊備,計約8500余座,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有:
解州關帝廟
萬榮飛雲樓
山西萬榮飛雲樓斗拱飛檐
渾源懸空寺
佛教名山五台山建築群
道教聖地北岳恆山建築群
衙署
古代衙署現存實例甚少,大都是清代所建,新绛縣的元代绛州府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此類建築實例。霍州州署大堂則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州級衙署建築。大堂為元代懸山式建築,面寬五間,前設敞廳,三面圍牆。殿內空間寬敞,梁架結構奇巧,是研究古代州府衙署建築的重要依據。
城池和民居
平遙古城
在山西古代建築中,城池和民居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據統計其總數有1356處,其中著名的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我國現存最早的民居—高平市陳岖鎮中莊村元代民居以及襄汾縣丁村民居、祁縣喬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等。
戲台
山西是我國戲曲發源地之一,臨汾(古稱平陽)被稱為元雜劇的搖籃。山西保存有元、明、清戲台2888座。山西高平市金代二郎廟戲台是現存最早的戲台,全國目前發現的8座元代戲台也都在山西,其中著名的有臨汾市魏村牛王廟戲台和東羊後土廟戲台、永濟市三郎廟戲台、翼城喬澤廟戲台等。
這些戲台多采用樂樓形式,平面呈方形,三面有牆,正面為台口,無前後場之分。建築結構為“井”字形框架,枋上施斗拱。頂部有單檐歇山、十字歇山式等。戲台大小不等,結構各有特色。所有這些對研究金元時期戲曲的發展,尤其是古平陽一帶戲劇發展,都是十分可貴的。明清戲台幾乎遍及山西各地,比較典型的有介休祆神樓內戲台、萬榮後土廟品字形戲台等。
塔
在山西古代建築中可謂自成體系,數量多達585座。按結構分有磚、石、木、銅、鐵、琉璃等。按用途分有捨利塔、經塔、紀念塔、風水塔等。按形制分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按式樣分有樓閣式、密檐式、墓塔式、喇嘛式及單層、多層、實心、空心等。主要代表如下:
太原市天龍山北齊童子寺燃燈塔
五台縣佛光寺北魏祖師塔
五台山塔院寺明代喇嘛塔
長子縣法興寺唐代捨利塔
平順縣海會院唐代明慧大師塔
運城市唐代泛舟禅師塔
應縣佛宮寺遼代釋迦塔
靈丘縣覺山寺遼代捨利塔
太原市開化寺宋代連理塔
渾源縣金代圓覺寺塔
洪洞縣廣勝寺明代飛虹琉璃塔
石窟
雲岡石窟
石窟寺的開鑿緣起於佛教,興起於北朝。山西境內的石窟寺共有300余處,比較著名的有北魏大同雲岡石窟、唐代太原天龍山石窟和元代龍山石窟等。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依山而鑿,東西長約1公裡,現存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尊。整個石窟氣魄宏大,外觀莊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與敦煌石窟、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龍山石窟在太原市西南23公裡的龍山之中,是我國稀有的道教石窟,由元代著名道士披雲子宋德芳主持開鑿,整個石窟造像渾厚古樸,共3層8窟,是研究全真教發展和道教藝術的可貴遺存。
長城
山西境內的長城共有3500公裡,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和牆體比較明顯的有2500公裡左右,分布在全省40個縣。其中最早的為戰國趙長城,現有遺跡50余公裡,漢、北朝、隋、唐、明、清時期均有修葺增補。
代縣雁門關
我國修築長城的歷史,一般認為結束於明代,在山西吉縣黃河壺口瀑布附近發現的清同治年間修築的長城,是我國現存的一條清代長城。目前山西境內代縣雁門關、百草口、靈丘縣廣武、平定縣娘子關段的長城關隘仍保存完好。
壁畫
作為我國歷史上佛教和道教活動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山西的寺觀建築遍及域內,寺觀壁畫多達27259平方米,分布在近百座寺廟之中,其數量之多、歷史之久、藝術之精,均為全國所僅見。有許多作品不僅是我國美術史上的傑作,也是僅見的孤例,充分展現了中國繪畫藝術的卓越成就。
唐代壁畫
五台山佛光寺毗沙門《天王降妖圖》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內的拱眼壁和明間佛座背面保存有晚唐壁畫61.68平方米,平順縣大雲院彌陀殿內尚存五代壁畫46.8平方米。 它們是我國古代寺觀壁畫中僅存的唐、五代遺作,雖已殘損,畫藝頗精,可謂稀世奇珍。
宋遼金壁畫
高平市開化寺大雄寶殿內宋代壁畫
全省現存宋、遼、金時期壁畫共計924.49平方米,著名的有高平市開化寺大雄寶殿內宋代壁畫、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底層和靈丘覺山寺塔內遼代壁畫、繁峙巖山寺和朔州崇福寺的金代壁畫。它們集中反映了宋、遼、金時期壁畫藝術的成就,彌足珍貴。
元代壁畫
稷山縣興化寺《七佛圖》
元代的寺觀壁畫面積約1800平方米,冠絕全國。其中芮城縣永樂宮、稷山縣青龍寺、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汾陽縣五岳廟、高平市萬壽宮內的壁畫以及現存北京故宮的稷山縣興化寺《七佛圖》等都是元代寺觀壁畫的代表作。
彩塑
山西古代彩塑多達12712尊,遍布全省各地,數量之多,國內罕有比肩,故被譽為“中國彩塑藝術博物館”。山西古代彩塑,自唐至清,歷代皆備,綿延不斷,精彩紛呈,它不僅充分展現了“周家樣”以後千余年彩塑藝術發展的廣闊圖景,而且它與我國早期的石窟彩塑藝術前後相連接,呈現出我國古代彩塑藝術發展的完整體系。
晚唐五代彩塑
五台縣南禅寺彩塑
中國現存的寺觀彩塑以唐代為最早,而山西晚唐、五代彩塑則以五台縣南禅寺、佛光寺、晉城市青蓮寺及平遙縣鎮國寺為代表。它們是我國除敦煌莫高窟之外寺觀廟堂中僅見的唐、五代彩塑珍品,造型優美,比例和諧,服飾簡潔,衣紋流暢,莊重豐滿,氣勢雄健,極富時代精神。
宋代彩塑
晉祠聖母殿彩塑
宋代彩塑世俗氣息十分濃郁,顯得靈秀、閒適,少卻了莊嚴感、神聖感。山西這一時期保存完好的塑像獨步海內,其中晉祠聖母殿、長子縣法興寺、崇慶寺彩塑等皆為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
遼代彩塑
山西遼代彩塑代表作首推大同市下華嚴寺佛教塑像。其造型之生動、神態之靈敏,都超越了宗教偶像的格局。
金代彩塑
金代承襲宋、遼造像傳統而有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造像題材上更為多樣化,出現了一些新的佛教群像,如大同市善化寺大雄寶殿梵王、帝釋諸天群塑。
元明清彩塑
晉城玉皇廟二十八星宿像
元、明、清時期,山西寺觀彩塑不僅保存數量巨大(約近12000尊),而且題材更為豐富,其中有不少是馳譽全國的佳作,如晉城市玉皇廟元代二十八星宿彩塑和平遙縣雙林寺千佛殿、隰縣小西天、長治觀音堂等明代彩塑均為這一時期精品。這些彩塑或場面壯闊、繁缛富麗,或玲珑精致,實為研究我國元、明、清彩塑藝術不可或缺的珍貴實物。
作為“凝固的歷史”,山西古建築這部華美的樂章,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已經演奏了數千年。作為凝固的歷史,它展示著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不朽魅力。
山西古建築之境遇
據統計,山西現存元代以前木結構古建築就有399座,遼金以前137座,元代有262座,占全國近80%。其他省總共也沒幾座,要放在別的省,早就是國寶待遇了。但在山西,一場野火就能帶走它。
記者走訪了山西四百多處古建,發現80%的古建存在丟失構件現象,其中有些戲台、廟宇被整體賣掉。現實是,大量民居並非登記在冊的文物,多數古建所有權也並非國有。山西省文物局政策法規處處長許高哲介紹,據估算登記在冊的古建產權國有和集體各占40%,剩下20%為個人所有。“對於個人擁有產權的,我們只能勸說不要買賣。”
曲沃賦
而根據我國現行的文物保護法,不可移動文物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為尚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中,絕大多數屬於最後一種,即未定級文物。如山西省曲沃縣,全縣已公布的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有74處,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則多達418處。地方文物管理部門往往以定級文物為工作重點,很難顧及數目龐大的未定級文物。而法律並不禁止個人買賣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被盜文物一旦進入流通,混雜在合法交易中,就更難於監管。
300年老祠堂上演千年古劇黃梅戲
公開報道稱,番禺古建築藝術館由星河灣地產所有,將復建7座明代建築,而它們都是星河灣董事長黃文仔多年來從山西和安徽購得的。事實上,企業購買古建並不鮮見,2012年萬科就在北京項目中復建了一座有300年歷史的山西祠堂。
文物管理部門並非沒有想過辦法。2013年2月,該省文物局出台了《山西省文物建築構件保護管理辦法》,對定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構件禁止非法買賣。其實,在2006年就啟動了“山西南部早期建築保護工程”。所謂早期建築,指的是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建築。目前,這一時期的木結構建築全國的國保單位共226處,其中南部四市(長治、晉城、運城、臨汾)就有105處,占全國近半。國家文物局為此投資4億元,目前已經有5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修繕。事實上,對於山西省2.8萬處古建,國家財政投入始終是有限的。5.3個億,平均到每一處,2萬元不到。“文物量太大了,只能先把國家級和省級顧過來。” 曾任山西省古建研究所所長的柴澤俊說,對大量的市級、縣級和未定級文物單位,不僅資金投入,連人手都不夠。一位地方文物局官員表示,縣級文物局一般就五六個人,很難對一縣之內的所有文物單位做到有效管理。現在要做的就是和時間賽跑。一場暴雨,一次滑坡,都可能埋葬一處三四百年的古跡。
而有的問題在短時間內,幾無解決的可能。那就是專業人才。目前,山西省文物保護工程擁有資質的從業人員僅705人,而他們面對的是數以萬計的古建。全國大專院校中,也僅北京大學和同濟大學開設了古建築修繕保護相關專業,而且多數只在建築學中設置了相關課程。調查研究人員還可以委托大學培養,但熟練的匠人卻很難再找到了。來源:山西省文物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