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錦溪:凝固和流動的文化風景

錦溪:凝固和流動的文化風景

日期:2016/12/16 18:29:23      編輯:古代建築

沈從文來到錦溪,稱她為“睡夢中的少女;”馮英子來到錦溪,稱她“濃妝淡抹總相宜;”劉海粟看到錦溪,稱她是“江南之最;”一位法國畫家方科來到錦溪,干脆在這裡住了下來,他說:“這裡是最中國的地方。”

江南小鎮錦溪,緣何給人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答案在古鎮的青石板上,在古鎮幽深的裡弄裡,在片片飄落的瓦當上,在充滿水鄉意蘊的民歌裡……那些或凝固或流動的文化風景,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記憶裡的水鄉天堂。”

凝固的文化記憶

“三十六座橋,七十二只窯,”這是水鄉錦溪最直觀的風景。2000年的歷史文化,錦溪總是用獨特的方式保存著。那些凝固的風景,成為水鄉歷史的最好見證。

錦溪的橋顯然不止三十六座,留存下來的橋,都有著自己的傳說,每一個傳說都令人神往。很多橋造型別致,單孔、多孔,平橋、拱橋,半橋、雙橋……始終展現著獨特的美學價值。南塘橋應該是錦溪鎮橋中的代表,建於宋代,年代久遠,跨度最大,明代詩人高啟曾經在此寫下了《古井風亭》一詩。已故畫家陳逸飛先生曾經先於周莊雙橋之前,到錦溪鎮畫了南塘橋,水上拱橋和水下倒影渾然一體,一條漁船穿過橋洞,再加上遠處閒泊的幾條漁船,水鄉風情在油布上充分展示。

錦溪的窯曾經也是錦溪人的驕傲。有一段時期,一些錦溪人家在自己的地基上挖出銅雀台筒瓦,聯想到曹操曾建銅雀台,杜牧有詩“銅雀春深鎖二喬,”如果當時錦溪的窯廠就為銅雀台造磚瓦,當時的繁盛可見一斑。但土地畢竟是有限的,古老的窯廠正在逐漸淡出歷史舞台。作為歷史的見證,一些古窯址被保存下來,2006年,以祝家甸村為中心,一批古窯址成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錦溪的弄堂裡埋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錦溪的弄堂最具特色的當數王家弄和丁家弄。位於錦溪河東側的王家弄,據說當初有13進。弄堂兩側,全是廂房,每走幾步,就是一扇木板門,遙想當年,這裡都是下人的住宅。如此大的規模,王家當年該是怎樣的家族?河對面的丁家弄雖不及王家弄長,但其曲曲折折近乎迷宮的構造,看出當年主人對自己積累的家財的珍惜。

錦溪鎮對歷史文化保存最具獨特的方式,是一座座民間博物館。作為“中國民間博物館之鄉,”錦溪鎮現在已經有了15座民間博物館,涉及古磚瓦、紫砂、家具、書法、美術等多個方面,其中絕大多數為錦溪本地人所收藏、展覽。錦溪名人館是當地人陸宜泰窮20年心血收集整理而成,僅近百年來,這個小鎮走出了英雄陳三才,走出了兩位中科院院士,走出正副教授300多人。從文昌閣、名人館再到當地人開設的書法、美術館,可以看出一個古鎮的清晰的“文脈”,可以想見什麼叫做“人傑地靈。”

流動的民俗風情

如果說上述場所是對歷史凝固的記憶,那麼,錦溪豐富的水鄉民俗風情則是一道道流動的風景,歷史悠久的宣卷、抒發真情的民歌、撲朔迷離的傳說、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這些不斷被發揚的民俗文化,展示出錦溪無窮的魅力。

宣卷這一說唱形式起源於明代,流傳於江浙一帶,內容以民間故事為主,表演形式簡單,一張八仙桌,一個絲竹演奏班子,一個主角表演,一塊醒木或手絹、扇子作為道具。正因為表演靈活,唱腔獨特,不受時空限制,所以宣卷在街坊、鄉村特別流行。2006年,作為一種“原生態”的民間藝術,錦溪宣卷被列入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頓時名噪一時。作為一種民間說唱形式,錦溪人對宣卷可謂是情有獨鐘。解放前後,錦溪鎮老藝人王秉中把自己全部心血投入到宣卷傳唱中去,並培養了宣卷傳人、自己的侄女王麗娟。目前,錦溪鎮已經有了5個宣卷班子,全鎮參加表演者達到了50多人。宣卷演唱也不斷增加不同的風格和內容,演出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小小的絲弦宣卷班現在一年要演出250場以上,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

錦溪很多傳說,給古鎮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紗,陳妃水冢就是其一。陳妃到底是誰的妃?陳妃緣何死去,緣何葬於錦溪?不同的答案體現了不同的價值訴求。至於康熙皇帝游錦溪、歷史文化名人沈周、陸龜蒙、文徵明、張昭、高啟等,因為與錦溪千絲萬縷的聯系,也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因為有著這樣許多“迷”一樣的傳說,有人曾把錦溪的文化用“神秘”來概括。很多游客來到錦溪,在享受那一份寧靜的同時,探尋歷史的真相,也成了游覽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與歷史傳說相呼應的是錦溪古老率真的民歌。“耕稻要唱耘稻歌,兩腿彎彎泥裡拖,眼觀六尺要看棵裡稗,香草黃草一納擄。”這是歌唱勞動的。“栀子花開來綠葉頭,好姐妮嫁拔瘌痢頭,沉香木做了豬欄柵,木樨花開勒冷炕頭。”這是對愛情的呼喚。更有許多大膽率真的表述,展現了水鄉人的淳樸情感。錦溪中學李惠元老師收集整理的民歌有100多首,收集的傳說有五六十個。他稱這是最“原生態”的文化,是錦溪人生活、情感、智慧的結晶。

豐富的水鄉民俗風情成就了錦溪多彩的群眾文藝。鎮裡的業余文藝演出隊常年在鄉間演出,20多個行政村,村村都有一兩支文藝演出隊伍。三聯村的王愛大老人,10多年前從村辦廠退下來後,組織了村裡的阿婆,成立了一支“王愛大舞龍隊。”她們不僅在重大節日、鎮裡的大型活動、村民們的婚嫁喜慶、鄉村廟會等日子中,展示精彩的挑花籃、打連廂和舞龍等傳統節目,而且多次在鎮裡的外事接待中出場,給許多外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撩人的親水文化

錦溪是水做的。古鎮志載:一溪穿鎮而過,夾岸桃李紛披,晨霞夕輝,盡灑江面,滿溪躍金,燦若錦帶,所以得名“錦溪”。錦溪全鎮有5萬畝水面,大小湖泊數百個,古鎮如一顆明珠,鑲嵌在澄湖、澱山湖、五保湖、礬清湖和白蓮湖之間,猶如世外桃源。與水緊密相鄰,所以錦溪的文化總是與水息息相關,隨水流傳。

錦溪人對水的感情,也是與生俱來,生活習俗、文化景點,都與水息息相關。近年來,錦溪鎮傾力發揚親水文化,讓更多的人融進對水的保護與感受中去。2004年,昆山市首個農家樂項目在錦溪誕生,成為展示水鄉文化的一個窗口。現在,親水文化又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容。

錦溪鎮按照“水中有城,城中有湖”的理念,以“活性江南、傳統文化”為主題,全力打造環五保湖旅游區,充分發揚親水文化。按照“休閒在東區、觀光在中區、體驗在西區”的總體發展思路,環湖北部的東區正在加強環湖景觀建設,打造休閒功能區;中區完善旅游配套功能,豐富古鎮觀光游;西區以“梧桐棲鳳”項目開發、十眼橋改造、聯湖農家樂開發為主,拓展水鄉體驗游。錦溪漁唱、陳妃水冢、蓮池結社、谯樓鼓聲等古八景在不斷恢復與完善中。水,成為古鎮旅游的永恆主題。

今年國慶期間,錦溪鎮推出了第二屆“親水文化旅游節,”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把游客帶到一個真正的“記憶裡的水鄉天堂”。

(摘自《昆山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