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唐家灣鎮那洲村多處古建築因得不到很好保護正在逐漸消失

唐家灣鎮那洲村多處古建築因得不到很好保護正在逐漸消失

日期:2016/12/15 1:20:2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近日,有市民致電本報報料熱線2639990反映,唐家灣鎮那洲村多處古建築因得不到很好保護正在逐漸消失。近日,記者在那洲村熱心村民古慶偉的帶領下,尋訪了該村的古廟、古祠堂、碉樓、石橋等古建築,其中除古元故居被列為珠海市政府文物保護單位之外,其它均處於自生自滅狀態。

那溪東廟已有近200年歷史

那溪東廟位於那洲村東頭,據古慶偉介紹,這座廟建於清朝道光11年(公元1831年),距今已有182年的歷史,可能是那洲村目前歷史最悠久的建築了。據稱當年該廟香火旺盛,遠近村民都來此燒香拜佛祈福,可是現在此廟卻被一把生銹的鐵鎖鎖住,旁邊三間供僧人居住的耳房已經倒塌多年,只剩下殘垣斷壁和瘋長的野草。古氏大宗祠建成於清道光戊戌年秋(公元1839年),迄今已有174年歷史,由於該祠是那洲村大族古氏宗親逢年過節舉行大型活動的地方,所以目前保存相對完好。

那洲村目前最有名的建築當屬古元故居,這是一座建於1912年的有典型嶺南風格的建築,距今101年了。故居最有特色的是牆體上的灰塑工藝,一幅幅立體感強烈的花鳥浮雕裝飾畫,在外牆上顯得栩栩如生。但就是這座已被列為珠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築,上個月也遭遇入室盜竊,一批珍貴的古典紅木家具被盜走。

四座碉樓目前僅剩兩座

在那洲古村中最有特色的建築當屬碉樓。據古慶偉介紹,清末民初,沿海一帶盜匪猖獗,為抵御盜匪,那洲村興建碉樓、圍牆、閘門等一系列防御設施。位於村裡東西南北四角各有一座碉樓,居高臨下,在防御強盜的戰斗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一位姓容的70多歲老阿婆告訴記者,這些碉樓大概修建於民國初年,是用獨輪小車到附近山上采來花崗巖石壘築而成,據稱每塊花崗巖重達600多斤。據介紹,南北兩座碉樓在文革期間被毀,目前僅剩東西兩座碉樓。記者看到,東碉樓的高度大概是周圍民居的三倍,碉樓的大門已不見蹤影,樓梯和樓板都已蕩然無存,據稱是當年被拆去大煉鋼鐵了。西碉樓的現狀也和東碉樓相仿。

古老民宅比比皆是

除了碉樓古廟和宗祠這些古代公共建築,在那洲村隨處可見的是那些古老民宅。這些民宅一般都采用灰沙夯土牆,一般選用黏性較好含沙較多的灰沙土,按3:1的比例加貝灰,有的還摻入紅糖水、秫米漿,經過反復翻鋤、拌和,達到“熟化”,再立模分層打夯,連鐵釘都難以釘入。此種建築具有良好的防火防盜功能,歷經數百年風雨仍完好無損。但為了防盜,這些民宅一般沒有窗戶。由於牆體太堅硬,後來也難以再開窗,以致於逐漸被後代所廢棄。目前在那洲村,一些長期無人居住的古老民居已經倒塌,留下斷巖殘壁。

據那洲村民古國強介紹,2011年,中山大學曾有一位教授來那洲村調研古村落建築保護情況,當時這位教授看了該村的古建築後擊節贊歎,曾建議該村盡快向上級申報古村落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