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北京古建築五書

北京古建築五書

日期:2016/12/15 1:21:3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本套書可以作為案頭收藏,又可以作為導游手冊,也可以作為研究北京城市、建築的參考資料。特別重要的是,在迅速變遷中的北京城,今天我們手中活生生的“地圖”,可能就是明天絕版的歷史。一切時代趨勢是歷史因果,似乎含著不可避免的因素。幸而同在這時代中,我國也產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代的治學精神,在傳統的血流中另求新的發展,也成為今日應有的努力。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余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宗遺產。除非我們不知尊重這古國燦爛文化,如有復興國家民族的決心,對我國歷代文物,加以認真整理以及保護時,我們便不能忽略中國建築的研究。以客觀的學術調查與研究喚醒社會,助長保存趨勢,即使破壞不能完全制止,亦可逐漸減殺。這工作即使為逆時代的力量,它卻與在大火之中搶救寶器名畫同樣有急不容緩的性質。這是珍護我國可貴文物的一種神聖義務。
    《北京四合院》自元代以來,無論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賈、還是文人學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很多人都對四合院有著模糊的印象,但北京四合院的確切定義又是什麼?全書從多維的視角對四合院進行了闡述。開篇對合院住宅的演變,到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的四合院,做了概述。四合院的基本格局部分,對四合院進行了類型界定,如四合院的並聯組合方式、帶花園的四合院,以及四合院的庭院景觀。第三部分主要是四合院的建築構成,包括台基、屋身大木做、外牆、屋頂、外檐內檐、家具陳設等,條理分明,敘述明晰。然後是四合院中正房、廂房等房屋類型的分布,以及居者的身份界定。第五部分則是四合院的建造施工,石作、磚作、瓦作等等,非常詳盡。除此之外,本書後半部分的篇幅,采用了實例的方式,對四合院的居住文化,予以直觀表達。與前文中的理論部分,相輔相成。如清代經典府宅四合院撷英,孚王府、恭王府、崇禮宅、張之洞宅、紀昀宅等。近現代文化名人故居的四合院例說,則選錄了魯迅故居、老捨故居、齊白石故居、梅蘭芳故居等。在兩部分四合院實例之後,本書又對四合院的文化內涵和生活情韻,如風水禁忌、倫理秩序、雅居生活等方面做了適度探討。
    《北京天壇》這是一部有關天壇的普及讀物,在滿足建築愛好者,及旅游者的需求之外,它同樣是一部精研的學術專著。著作以天壇建築群為主體敘述結構,包括建築的布局規劃、建造的過程、空間意境的營造、神性的表達和象征意義,還有天壇的歷史由來,以及朝代更替,所帶來的天壇整體,乃至各個局部的變化。全書資料翔實細致,用典很多,但並不晦澀,無論是藝術還是史料的典故,都可以說恰到好處。隨著閱讀的深入,將進一步感受到著作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外延,如中國古代的天崇拜與祭祀禮儀的演變過程,甚至於從中感受到中國文化乃至東方哲學的精神內核,那是有別於西方宗教的“天人合一”的信仰。
《北京頤和園》全書在大歷史興衰的語境之下,闡釋了北京頤和園的前世今生,有著厚重的人文濃度,又不失恣意揮灑的表達。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前身清漪園的建造過程與歷史背景、整體山水構架、建築布局與庭園的風光,以及造園的意境手法。其中乾隆年間的盛世風華,洋溢在字裡行間,甚至於乾隆對於西湖勝景的偏愛,對海外仙山的向往,以及對造園的出爾反爾,都被亦莊亦諧地筆調,細致地摹寫下來,興致盎然。然而筆鋒陡轉,歷史興衰,清漪園的奢華勝景,頃刻間在兵焚戰火中化為齑粉,令人心生民族的慨歎。下篇包括頤和園重建過程與歷史背景,以及頤和園的帝後生活空間,及至現今的名勝景區。自從家國危難之際,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重建了頤和園以後,頤和園便背負了過於沉重的意義,湖光山色、亭台樓閣,再不復單純的自然與藝術之美,磚石土木亦散發著歷史的人文味道。整本書猶如一場頤和園的時光之旅,皇家建造的故事,詩詞歌賦下的贊歎,帝後的生活方式,甚至於每個局部景觀的典故,亦是細致著墨,娓娓道來。精致的版面設計,典雅的文字,細細品味,唇齒留香。
    《北京紫禁城》作者不僅為我們呈現了紫禁城建築的發展脈絡,更通過諸多實地的測繪數據,加以分析,很真實地還原了古代建築工匠的規劃思想以及工程算法。並從歷朝歷代紫禁城的變化,推測出了皇帝的規劃意圖,令人耳目一新。本書主要分三部分,上篇為圖說規劃,中篇為圖說營造,下篇為圖說內廷。在規劃部分中,從營國舊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對於紫禁城的變動,紫禁城始終與國家象征密不可分。在中篇部分,作者談及古建築的數據分析方法,並用該方法對於太和殿、英華殿、體仁閣、弘義閣等建築進行了分析,從而闡釋了各建築在營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點。隨著作者分析數據的思維路徑,並逐漸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設計思想和方法,沒有絲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種解謎般的閱讀樂趣。下篇為圖說內廷,主要講述的是紫禁城內的諸多使用者,以及他們對於室內裝飾設計的不同審美情趣,還穿插了關於帝後生活起居的趣事,細節感十足,有著不遜於文學作品的故事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