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尋覓保護古建築功德無量值得點贊與弘揚

尋覓保護古建築功德無量值得點贊與弘揚

日期:2016/12/15 1:18:0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不久前,江北區義莊巷列入成片危舊房改造計劃。拆遷前,區政府常務會議研究決定,請文保部門進行一次文物普查,結果4幢清末民初的建築得以發現,受到保護。 

    不限於保護已列入文保單位的古建築,而是超前謀劃,在舊小區拆遷前組織力量尋覓保護古建築,體現了歷史文化守護者的擔當,江北區政府的做法值得點贊與弘揚。 

    保護古建築的前提是尋覓、發現。各地歷史性建築體量巨大、形態各異,類似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築往往藏身幽幽深巷、荒村野郊,除非有文保人士或熱心市民報告,否則不易發現。義莊巷地處寧波鬧市區,其中還隱藏著如此有價值的4幢古建築,若是偏僻小巷說不定更多。以往的慘痛教訓是,往往待一片老小區快拆光了,古建築才“露真容”,發現其保護價值巨大,但後果已難以挽回。故“尋覓”意識尤為重要。沒有新發現,就不會有新文保單位。各級文保單位名單並非一成不變,而會隨著時間推移以及歷史文化遺存的不斷發現而日益豐富。 

    在當今城鎮化的隆隆推土機聲中,這種尋覓、發現觀念尤其值得倡導。缺乏這種觀念,就會形成“破窗效應”與隨意對待古建築的心理暗示,大批有保護價值的古建築就會毀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古代寧波子城圖顯示,那時城中有眾多寺觀、河道、城樓,近代時許多仍存。但隨著後來的“造城”運動大多湮滅。若它們能遺留十分之一,寧波古城形象也很壯觀。 

    南塘老街一期開放後,曾有游人感歎“太短了”。這一帶舊屬南門三市,古屋連片。有學者考察,“南水關外的南塘河沿河的房子鱗次栉比,整整一排有數裡長……”假若沿河老屋都保留下來,遠不止時下南塘老街一期的一裡之長。自古以來的南門商貿繁盛區以及如今天一廣場、鎮明路一帶的聯片古宅,還有19世紀的孔廟、天封塔下的小橋流水人家,20世紀初的東大路舊貌、老日湖沿岸建築……大多消失在歷史風煙中,給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形象造成了無法彌補的缺憾。個中原因有些屬不可抗拒的(如戰爭),有些人為因素卻是可以避免的。寧波其他街區也存在類似缺憾。 

    寧波自古以來就是一座水城。假若我們在歷年的城建中少填河道湖泊,在“大拆大建”中手下留情,那麼原汁原味的老街、城牆、老宅、廟宇、古橋就會比今天所見到的多得多。多年前馮骥才就疾呼,“最近30年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被毀滅!”“來者不可追”,應吸取歷史教訓,避免借“舊城改造”之名對古建築掃蕩與破壞。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把自己千姿百態的城市全部推平重新“改造”過。國外城市如巴黎、國內城市如揚州,規定在舊城內不許建新建築。文化遺產的第一保護人是政府,文化遺產的第一發現人也應當是政府。 

    沒有發現就談不上保護。發現、保護有價值的古建築意義巨大。一則,它們記錄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比如寧波的眾多名人故宅、古藏書樓古會館古書院、古村古橋古戲台……是寧波海商文化、商幫文化、書香文化、民俗文化等的見證。這次專家判斷義莊一號建築應為浮石亭孫家宗祠和孫氏義莊地塊,其中蘊含著江北商幫發展史信息。二則,它們是地方文化傳統和民俗鄉愁的載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這樣的寄托物越來越少。在一次城市國際化咨詢會上,中外專家認為“有文化個性的城市才有國際影響力”,提出讓“鄉愁”助力城市國際化。三則,它們還具有科學研究價值與旅游價值。假若麗江、鳳凰、前童沒有那些古建築,誰會去呢?江北城區老建築以西式或中西結合的近現代建築為主,而義莊巷歷史文化建築遺存則多是傳統的寧波本地建築,它的存在是江北區建築多樣性的完善與補充,為研究寧波城市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差異性提供了佐證。 

    保護文化遺存,就是保護民族文化的dna。珍視、守護城市歷史文化風貌,也就保住了共同的“文化記憶”。尋覓保護古建築功德無量,應讓豐富多彩的古建築遺存成為寧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最有力的證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