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頗具藝術價值的古建築群周口關帝廟

頗具藝術價值的古建築群周口關帝廟

日期:2016/12/15 1:22:1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提到關帝廟,很多人也許並不陌生,顧名思義,它是為敬奉關帝而修的廟宇,譬如洛陽關林,據傳它是因為關羽首級埋葬於此而修。再論起來,我國現在比較知名的關帝廟或者說作為“國保”而存留至今的關帝廟,共有三處,分別為山西的解州關帝廟、陽泉關帝廟和河南的周口關帝廟。

  談到山西關帝廟,很多人自然會聯想到關羽出生之地,而周口關帝廟和關羽有什麼聯系呢?之前,記者先後寫過許昌灞陵橋、春秋樓和洛陽關林,對歷史上關羽之行蹤有所了解:許昌是關羽演繹春秋大義之地,洛陽關林則是關羽輝煌一生的悲情落腳之地,也就是說,這兩地的歷史遺跡都與關羽有直接關系。但周口卻幾乎與關羽沒有什麼淵源,因為關羽平生從未涉足這個地方。況且全國關帝廟很多,周口關帝廟憑什麼成為全國三個“國保”級關帝廟之一呢?

  打開網絡,通過百度搜索“周口關帝廟”,能夠看到這樣的文字:……一座雄偉富麗、具有鮮明地方風格的古建築群。這座凝聚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才能和智慧的古建築群,布局精巧,殿堂宏偉,雕刻瑰麗,素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裝飾著稱於世……也為研究清時期中原商業貿易、文化交流、行業神崇拜及市場經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重要的實物見證。

  這些文字引起了我的好奇,於是,在2008年的12月,我走進周口關帝廟,一探究竟。

  周口關帝廟一處仿宮殿的建築群

  按照《厚重河南》的通常做法,對一地文化遺跡,必先有個表象認識,然後再深入其內核,了解其內在價值,這一次也不例外。我走進周口關帝廟,把每個部分看仔細。陪同我采訪的平涼台博物館張志華館長說,關帝廟位於周口市富強街,坐北面南,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擴建、重修,於鹹豐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歷時159年。整個廟宇為三進院落,占地21000多平方米,現存樓廊殿閣140余間。從外表看,確實很不一般,作為古建築來說,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震撼;第二感覺,還是震撼。

  整個建築群看上去宛若宮殿,布局嚴謹,巍峨壯觀,裝飾富麗,工藝精湛。照壁、山門、鐘樓、鼓樓、鐵旗桿、石牌坊、碑亭、飧殿、大殿、河伯殿、炎帝殿、戲樓、拜殿等由南向北,依次建於中軸線上;藥王殿、灶君殿並列東廊房;財神殿、酒仙殿並列西廊房;東西看樓、東西庑殿建於中院兩側;老君殿、馬王殿、瘟神殿居於東院,客捨、工作房則位於西院。廟內古柏參天,環境清幽,碑碣林立,殿堂秀麗,讓人感到一種古樸和久遠。

  很有意味的是,關帝廟的建築,像一棵古建的歷史之樹,每一座建築就是這棵樹的年輪,代表著不同年代的建築風格。進關帝廟,首先要過山門,山門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屋面覆綠色琉璃脊飾瓦件,五彩斗拱,青階朱戶,朱漆大門鑲嵌著金色乳釘,檐下懸“關帝廟”金字匾額,一對石獅雄踞山門前左右,造型生動,雕琢精細。

  過山門,突現在眼前的是鐵旗桿。它是清嘉慶二年(1797年)陝西同州府大荔、朝邑、澄城天平會眾商敬獻。據張志華介紹,旗桿有22米高,重3萬余斤,六角青石浮雕底座,青石座上為六角須彌式鑄鐵座。鑄鐵座上每面鑄有銘文圖案、山水花卉、龍鳳鳥獸,造型別致,工藝精湛。桿身飾有蓮花、蠟龍、飛鳳、日徽月徽、壽字如意方斗,頂端鑄有“大義”、“參天”四字,象征關羽一生忠義,與日月同輝。

  鐵旗桿北築有月台,台上建有石牌坊、碑亭,四周安裝有石雕欄板圍護。

  石牌坊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四柱三樓,正樓高7.85米。牌坊歇山頂,龍鳳正脊,中置瑞獸。全坊精雕“二龍戲珠”、“鳳凰牡丹”、“八仙過海”、“竹林七賢”、“天馬行空”、“喜工眉梢”神話故事及山水花卉、仙足鳥獸等。正面透雕“二龍戲珠”神龛,刀法精細,玲珑剔透。夾柱上的石獅或戲耍繡球,或撓癢嬉咬,或昂首張望,或仰天長嘯,體態各異。四柱上懸掛的石雕四天王像,威武雄健,神態逼真。抱鼓石上的山水人物、花卉、鳥獸,構圖飽滿,線條流暢,顯示出石雕藝人的高超技藝。其上有一浮雕,取材於杜牧詩《清明》,牛背上垂髫童子活潑可愛,對著老態龍鐘的問路人,手指指向杏林。樹林掩映之下,酒旗隨風飄搖,而那“酒”字小如蠅楷。在不足一平方尺的面積上,童子、老人、杏林、酒旗,細致入微,相映成趣。還有一浮雕,前面一人騎馬,後面一人騎驢,再後一人挑擔,意為“別人騎馬我騎驢,後面還有挑擔哩”,前一人後倨而行,中人平和謙恭,而後一人負重前恭,張志華說,這實際就是比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石欄板安裝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分別雕有松、鶴、竹、石、牡丹及人物故事。方形望柱高1.5米,柱頭飾獅、猴、石榴、仙桃。

  碑亭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六角攢尖,覆灰色瓦件脊飾。翼角仙人飛聳,風鈴丁冬。亭內立道光十七年“重修關帝廟碑”和“少積厘金碑”。碑首透雕“二龍戲珠”,龜蚨座。碑文詳細記述了周口320余家商行店鋪捐資的動人景象和捐資的商號、姓名、金額及修葺彩繪的開支清單。

  飨殿位於月台後,建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式。屋面覆綠色琉璃瓦件,高浮雕龍鳳牡丹脊飾吻獸,中置三節琉璃牌樓,垂獸為一行龍,造型生動,工藝精湛。正面檐下透雕“八仙慶壽”、“龍鳳呈祥”等神話傳說故事,刀法細膩,層次分明。石雕麒麟、獅子柱礎造型生動,祥和健美;蓮花臥鼓六角須彌式柱礎上雕“二龍戲珠”、“丹鳳朝陽”等花卉鳥獸吉祥圖案。該殿舊時是擺放供品、焚香祭祀的地方。

  大殿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廟宇建造最早的殿堂,面闊5間,進深3間,懸山殿頂,五彩斗拱,六抹格扇,覆黃色琉璃瓦件。三彩高浮雕龍鳳牡丹脊飾,造型生動,色澤艷麗,雖歷三百年,依然光彩奪目。正脊上的十六條行龍,曲折翻轉,姿態各異,鱗甲細密,蜿蜒生動,奔騰於海濤雲氣之間,顯示出匠師非凡的造詣。殿內梁枋斗拱彩繪富麗,雕刻精美。舊時為拜谒關羽的主殿。

  河伯殿、炎帝殿傍建於大殿兩側,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建築,懸山式,面闊各3間,進深3間。覆灰色瓦件,高浮雕龍鳳脊飾,兩端置龍鳳正吻,中置日月獅子、寶瓶,四角立羅成、韓信、龐涓、子都四神將。五彩斗拱,六抹格扇。梁枋千拱瀝粉彩畫,富麗堂皇。舊時是祭祀河伯、火神的殿堂。

  戲樓坐南面北,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建於中院大殿後,面闊3間,進深3間,重檐歇山式,屋面覆綠色琉璃瓦件,高浮雕龍鳳牡丹脊飾。龍鳳正吻,中置獅子繡球寶瓶。五彩斗拱,平板枋下銀藍底金字“聲振靈霄”匾,匾下精雕龍鳳牡丹及戲劇人物故事。該樓玲珑精巧,裝飾艷麗,舊時為演戲用的舞台。

  拜殿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卷棚式。屋面覆灰色瓦件,四周安裝有石雕欄桿。檐下施五彩斗拱,並透雕“二龍戲珠”、“鳳凰牡丹”、“福祿博古”等,構圖巧妙,刀法娴熟。殿內木雕彩畫,琳琅滿目。柱礎上雕有“王祥臥冰”、“張良進履”、“劉海戲金蟾”、“白狀元祭塔”、“鯉魚跳龍門”、“喜鵲鬧梅”、“狸貓戲蝶”、“馬上封猴(侯)”等傳說故事及珍禽異獸、花卉人物,舊時是祭祀朝拜關羽的殿堂。

  春秋閣是清嘉慶五年(1800年)所建,建在1.5米的高台上,為關帝廟的主體建築。它面闊5間,進深3間,四周回廊,重搪歇山式。屋面覆孔雀藍色琉璃瓦件,高浮雕龍鳳牡丹脊飾,兩端置1.7米高的龍鳳正吻,中置五層琉璃牌樓,檐下施五彩斗拱,耍頭飾龍、鳳、猴、象等,雕刻精細,彩繪艷麗。正檐下透雕“二龍戲珠”、“鳳凰牡丹”,刀法秀美,玲珑剔透。二十四根青石方柱擎托閣檐,使該閣更顯得雄偉高大。正面搪下懸藍底金字高浮雕“氣肅千秋”、“大義參天”、“精忠貫日”匾額,青石柱上雕“赤面表赤心千裡常懷赤帝,青燈觀青史一生不愧青天”;“秉燭持綱常顧影何慚心上日,封金完節義對人不愧性中天”;“霸業已空問吳魏強梁安在,英風如昨與天地悠久無疆”;“魯夫子晉夫子兩位夫子,著麟經看麟經一部麟經”楹聯。柱礎四周雕有“天官賜福”、“姜太公釣魚”、“淵明賞菊”、“瓶(平)升三級”歷史傳說故事及仙靈鳥獸等。每逢彩霞映照,愈發顯得金碧輝煌,雄偉壯觀,成為周口颍河八景之一的“翠閣映霞”。

  周口關帝廟周口古建的一座豐碑

  實際上,由於年代已久,我們所看到的關帝廟建築並非曾經的周口關帝廟全部。

  2007年6月到7月間,工人在周口關帝廟內施工時,挖出一處古代建築的根基。由於封存於地下,保存十分完好。專家根據現有資料推測,這處遺址應是關帝廟古建築群的一部分,但具體是什麼建築,尚需進一步考證。

  這處古建築根基位於關帝廟春秋樓東三四十米處,和掖門處於同一水平線。據介紹,當時工人在此處挖坑,剛刨了有10多厘米深,就挖出看上去年代久遠的青磚。隨後,隨著取土范圍的擴大,他們發現出土青磚的地方是一處房子的根基,且從建築特點和用料來看,不像是現代建築遺留下的根基。

  用青磚砌成的古建築根基,呈東西走向,其上還有幾層現代建築的牆基。當地考古專家李全立推測,這處古建築遺址,屬關帝廟建築群的一部分。但遺憾的是,專家們查閱了大量現存的關帝廟資料,未找到有關該古建築的記載。一塊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碑刻上記載關帝廟建有“客庭、工作等房”,但具體位置不明。由於關帝廟西院是僧房及寄宿處,此處遺址是什麼建築,作何用途,毀於何時?成了一個謎。

  “關帝廟的價值,主要在於它的建築藝術價值。關帝廟的建築藝術主要體現在石雕、木雕、磚雕、彩繪、鑄鐵等多項工藝上。”周口博物館王麗亞館長說,“它的石雕、木雕、磚雕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居當時中原之冠,而且融會了圓雕、高浮雕、镂雕、陰刻等不同技法,既有北派粗犷豪放的寫意,又有南派纖微畢現的工筆。它的建築藝術風格引起國內相關專家的關注。”

  這樣,周口關帝廟的一切榮譽,也就順理成章。

  1993年,周口關帝廟來了兩位特別的客人,他們是中國古建築方面的大家羅哲文和鄭孝燮。其時,周口正為關帝廟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努力,兩位大家是應邀前來鑒定的。他們在關帝廟一點點看時沒有任何的表情,但等看完後,羅哲文不自覺地說:“這是真國寶!”

  大家的發言,奠定了周口關帝廟的古建地位,就這樣,在1996年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上,周口關帝廟名列其中。實際上,關帝廟在建成之後便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也成為周口一景,歷代人士多有盛贊。清代文人高麟超在《洗凡文抄·陳州紀勝》中寫道:“關聖帝裝塑威嚴,雙石坊镂刻精妙,春秋閣飛檐建瓴,鐵旗桿直插雲霄,集公輸之巧,蔡冶煉之精……勝跡也!”

  由於耗銀巨大,周口關帝廟不是一次建成的,所以廟內有了不同年代的建築。廟是以山陝商人集資的方式完成的,集資的方式分為兩種:坐賈布施,行商抽厘。布施,是指在周口有固定商鋪的商人捐贈;抽厘,是指對行走於周口及外地的商人按照“千錢抽一”的比例抽錢。也正因為這樣的籌資方式,才有了周口關帝廟這一具有不同藝術特色的建築群。

  周口關帝廟是一座具有鮮明地方風格的古建築群,它布局精巧,殿堂宏偉,雕刻瑰麗,素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裝飾著稱於世。圖為周口關帝廟石牌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