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謂之清,日月相與明。醉依是江南,煙雨桃花潭。”在這四月清明時節,攜著一縷晨光,來安徽省泾縣桃花潭鎮桃花潭重溫當年的故事,這裡就是李白筆下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所描述的地方。
山路顛簸,油菜花一路隨行,沿著澄碧的青弋江水,我轉進了這隱匿深山的桃源小鎮,山水清明的江南人家。 天公作美,為我醞釀了一場煙雨,絲絲縷縷,含情脈脈的牽著我清清淺淺的心思,雲游這盈盈古鎮,幽幽桃花潭水,所有的江南元素都集中在這裡。
自下車處向前再走不過百米,便見江畔十裡桃花。不過,可能前段時間連日的陰雨誤了花期,桃花並未全開,但我並不遺憾,低眉且把紅蕊輕嗅,卻沾了滿衣的桃花香。另我欣喜的是江畔那妖娆的桃花樹,每一棵都站成了不同的姿態,盡顯風韻。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只是,不知道她們穿著一襲襲或紅或粉的嫁衣是要嫁與多情的春風還是這溫情的綠水?順著途邊小徑走進了老街,我且從這裡游開吧。

徽派的建築,青磚牆壁紅木門,兩邊依舊人家。或有人家在涼席上擺了些小樣飾品售賣,大多為木制。最記得是那套娃,上著鮮艷的色彩,頗為精美。所謂套娃,乃是大娃娃裡面套著樣式相同的小娃娃,每件大約套有三四個呢。另有花色不同,樣式各異的木梳,同行的友人還買了一柄精巧的木梳送給女友。有一戶家中,擺了各式樣的古董。有那青花瓷裱成的掛畫,年代已久的一些瓷器,雕花窗棂等。而在窗台下側的位置上還有一張裱好的舊照片,杜月笙、梅蘭芳等當時大多名流俱在其中。轉過老街,見一小院名南泉,進去看了看。滿園春色好,綠水御亭台。池中竟有兩只大白鵝泛弄著一池春水。岸邊設有石桌,竹椅,木搖椅。院內此時茶花爭妍,柳條輕拂,牆邊還留了一片紫竹。我穿過古色古香的長廊上了閣樓,以镂空的窗戶為視角,窺著窗外桃花的風韻。 南泉小院連著的是踏歌岸閣。滿園春色關不住,閣中的桃花探出含羞的笑靥。閣中自然一切都是江南詩畫裡的元素。
自踏歌岸閣而下,走近渡口。烏篷船依舊還在,只是已破爛不堪。那船倉兩側貼著的紅對聯已經褪色,依稀還能辨認出“兩岸桃花迎客笑,幾艘古渡伴君游”的字樣。沒有輕搖橹槳的船家,沒有畫船聽雨恣酒醉眠。我們乘著游船,穿過墨綠的江水,繞過江心小洲到了對岸的萬家村。

萬家村落,舊跡斑駁。鵝卵石鋪就的青石小道,陰氲處已生出青苔。也許是歷史滄桑,這裡已看不出絲毫處處酒旗人家的繁華熱鬧。如若真個貼切的描述,應是戴望舒筆下的雨巷,悠長而又寂寥。但此刻思緒飄飛的我期盼著會在這樣的巷子裡看見那個酒爐邊似月的女子,攘袖舉酒,皓腕猶如霜雪;或是悠遠的深巷之中突然傳來清新甜美的賣花聲,容我尋聲探望。
走過雨巷,桃花潭畔,踏歌聲聊聊入耳,浣紗的是一位淳樸的村民。此處未多停留,因為我執著的想要去尋尋那個留在詩裡的“萬家酒店”。踏破鐵鞋無覓處,卻在一個轉角處,見對面的一幢屋上寫著醒目的幾個字——“萬家酒館”,滿心歡喜奔了過去。因為游人不多,酒館已轉而經營古董。有意思的是,尋不見酒家的我們竟在這“萬家酒館”的主人家吃了一餐午餐。
飯後,我們遵著當地人所說的路徑,欲尋游彩虹閣與汪倫墓。
汪倫墓處乃自一個小偏門而入,別有洞天,不過未見墓冢。我們循著修好的石道爬上了一個山中亭閣。高處的視野總是開闊,江水墨綠,水草青綠,山色黛綠......滿眼的綠色,就這樣自然而然的融為一體,沒有任何的沖突。那一刻,我心中滿滿的全是江南的詩詞。 “水是煙波橫,山是眉峰聚。”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鵝卵石鋪就的圓形圖案,自然有趣。

桃花潭水總是這樣的綠。從另一側下山,又見一池碧水和著絛絛垂柳,池裡是房屋的倒影,清新麗致,真有個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池邊的長廊內還有一尊實木的水牛,從頭至尾,每一個細節都雕刻的非常細致靈巧。我知道,這些都已是後人修繕而成。但一切都融合的恰到好處,我的情緒一直都徜徉在這些青山綠水間,久久不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