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

青巖古鎮貴州四大古鎮之一

日期:2016/12/14 10:21:1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青巖古鎮尋幽
 

這裡真近。從省城貴陽驅車到青巖鎮,29公裡路程僅用不到半小時就到了。貴州四大古鎮——貴陽青巖、黔東南鎮遠、赤水丙安和錦屏隆裡,惟有青巖古鎮距省城才如此之近。像這樣離繁華都市如此近距離的古鎮,無論在貴州還是全國都少有。

這裡真靜。青石鋪就的古驿道穿過綠色田野,偶有挑著擔子的農夫或是牽牛的牧童走過,久居城市的人從喧嘩中來到這裡,頓時找到了那份惟有鄉間村野才有的悠然寧靜,心間會不由自主地暗自欣喜。

這裡真乃佳境。來到這裡,你能在最短時間裡,在悄靜幽深的時空狀態間,在比貴州建省還早35年的境域裡,撫摸到距今約630年明清年間的古城樓、古寺廟及古牌坊的斷壁殘垣,感受著遠古年代悠遠凝重的無盡神韻……

初秋時節,懷揣訪古尋幽之心境,我就是這樣來到了早就魂萦夢繞的青巖古鎮。

陽光燦燦,晨風習習,空氣鮮新。站在古街巷口往遠處望去,那雲霧缭繞的小鎮風貌,讓人真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眼前,“周王氏媳婦劉氏節孝坊”牌坊下,一對年輕夫婦正在搓洗著衣物,男的赤著上身使勁地擰干手裡的衣什,女的則動作麻利地往繩上晾曬著。一只小狗悠閒地從牌坊下緩緩走過,時而又停下來,瞅著三三兩兩的游人。不時地,還見著早起的人們,挑著竹擔子往鎮外的田沃山村走去。

青巖鎮因附近多青色巖峰而得名,古為屯田駐兵之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大旅行家徐霞客經過青巖,曾在游記中寫道:“青巖其城新建,城中頗有瓦樓街市,是貴省南部要害。”這裡曾經商賈雲集,至今保存大量明清時代的青瓦木屋、石板鋪路、古街石巷。古鎮四周築有城牆,分內城和外城,均用方塊巨石壘砌,城牆上築有敵樓、垛口、炮台。氣勢宏偉的定廣門城樓與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輝映。

沿著鎮外石牌坊腳下的古驿道從田間穿過,拾級而上便到了青巖的南門——定廣門。伫立在已經修復的定廣門城牆上,依稀可見古城牆的遺址殘跡,使人聯想當年古鎮作為軍事要塞重兵屯集駐守的雄姿。站在城牆上往裡瞧,一座“趙理倫百歲坊”與城牆僅幾步之遙,它高9.5米、寬9米,呈四柱三間四石頂式,四立柱南北兩面有石鼓護柱和石獅護柱,牌坊正方镌刻著道光皇帝欽賜的“升平人瑞”四字。牌坊是青巖古鎮的標志。青巖古鎮原建有8座石牌坊,現幸存下來的3座,一座是貞節牌坊,兩座是百歲坊。其中“趙理倫百歲坊”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牌坊下,一位年輕母親正在專心地向幼小的女兒描述著石鼓護柱、獅護柱的形狀,女兒似乎聽懂了,似乎又沒聽明白,一個勁地追問著什麼。我趕緊用手裡的鏡頭記下了眼前這難得的一瞬。

穿過石牌坊,順著青石鋪就的台階漫步古鎮街上,街道兩旁的老房舊居都是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木雕窗花和隔扇框門(見壓題圖),還有掛滿招牌的古董店、咖啡屋、茶道館等古色古香的生意店鋪,讓這個沉睡數百年的古鎮也透出了陣陣濃濃的商業氣息。青巖古鎮在著名的“茶馬古道”上,“茶馬古道”凝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已成為當今中外游人觀光旅行的興致所在。古街到處掛著各式各樣“茶道”字樣的招牌或小彩旗,你走累了,隨便走進一家茶館,店主人便會熱情地上前招呼你坐下,然後端上一壺好茶。坐在這裡悠閒地品茶論道,對於習慣於現代都市生活節奏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情愫的悄然釋放或是心緒的愉悅放飛……

青巖古鎮不大,占地僅3平方公裡,卻擁有古老的宮閣寺廟、莊嚴肅穆的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這兒“四教並存”。詢問鎮上一位老者,得知每當初一和十五,寺廟的香火不斷,周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有。一個歷史小鎮,能讓東西方文化相融而且互存,這讓人不得不感歎。

順著南街北行,不知不覺來到一條名為“背街”的小巷,被綠蔭掩映著的青石板路及青石板牆,仿佛把人帶入了一條遠古時空隧道。身處深幽小巷,時光仿佛在此停滯不前了,一種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要不是挑著擔子的農婦邁著堅實的步履從身旁行過,要不是早於我先到的游人拍照嬉戲的笑聲傳來,我真是感覺自己恍如是在夢中徉徜踱步。

古鎮靠北面的正街人群熙來攘往,若是鄉下集市。走進北街一家沒有招牌的餐館坐下,點上幾樣正宗的青巖鹵豬腳、青巖豆腐等特色小菜,一邊品嘗,一邊看街上游人緩緩走過,一邊聞著滿街飄逸的玫瑰糖芳香,覺得這點熱鬧這分喧嘩並沒有讓古鎮失卻了什麼,相反更渲染出這鄉間村鎮獨有的自然與實在。

下午時分,離別綠色掩映的青巖古鎮,繞鎮而過的潺潺溪流邊,只見孩童們盡情地洗沐、歡鬧,岸邊馬兒牛群正在悠閒地啃著田草,好一幅純美恬靜的山水田園詩畫。(蔣興勇)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