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 也許能像火箭飛
日期:2016/12/15 0:46: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廣東省“開平碉樓與村落”成功申遺後,多年來,當地政府和學者都在為更好地保護和開發碉樓而努力。在保護者眼裡,當務之急是要解決碉樓維修問題,還原碉樓原貌;在旅游開發者眼裡,碉樓必須產生經濟效益,才能有足夠的資金進行修繕,上市成了開平碉樓今後的重要任務。
但不管是“認養”還是上市,作為一處世界文化遺產,更多人希望它能夠持久且完整地保存下來。
在漢語裡,碉,指軍事上用作防守的堅固建築物。樓,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屋。“碉樓”一詞,就是把樓的建築形體與碉的防御功能相結合而成的。
開平碉樓始建於清初,大量興建是在20世紀20—30年代。當時開平匪患嚴重,許多華僑攜資回鄉,建碉樓保護親眷,1800多座中西合璧的碉樓星羅棋布。碉樓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
“其特色是中西合璧,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開平市旅游局市場股股長許源景對筆者說,按使用功能,開平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更樓三種類型:眾樓由村民集資興建,用於集體避難和存放財物,樓內分隔成若干個單間小房。居樓是富有人家獨資建造,具有居住和防御功能。更樓由聯防各村出資興建,用於打更放哨,一般分布在村口或村外的山岡、河岸等地勢險要之處。
這些年,碉樓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留存下來的是更多的美學價值。雖然塵封已久的碉樓一個個被打開,卻沒有找到碉樓的任何設計圖紙。
“像岘岡鎮的瑞石樓、升峰樓比例勻稱、結構復雜、做工精細,符合西方建築范式中碉樓的設計,很可能是華僑從國外或香港帶回設計圖紙,交給工匠作為施工的參考。也有人說,碉樓是靠僑民在地上、牆壁上比比劃劃畫出圖樣,邊施工、邊指導親朋好友建造的。第三種說法就是華僑和工匠們‘聯合創作’。”許源景說。
不管怎樣建造,學者們驚奇地發現,與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西方建築不同,開平碉樓不是西方列強硬性移植和強加,而是當地民眾自動接受外來文化的見證。
像當地比較有名的立園就雜糅了眾多建築風格。這座根據當時國外明信片設計出圖紙,畫出外觀圖的碉樓,廊柱取古羅馬式,燕子窩取英國城堡式,拱券取伊斯蘭式,樓頂按拜占庭的穹隆頂設計,“充分體現了碉樓的獨特性。”
在許源景看來,雖然碉樓建造的時間並不算長,但作為特殊時期的獨特建築,開平碉樓記載著一個個華僑家庭或家族的興衰,至今還維系著源於當地而延伸到世界各地的鄉情和傳統。目前開平有65萬人口,在海外的鄉親則有75萬之眾。“每一個家庭後面都有一個故事,在開平承載這些故事的就是碉樓。它也是僑鄉人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他們的精神家園。”
但事實上,現存的1833座碉樓數量多、分散廣,維護和開發難度很大。
申遺成功 維護成難題
2007年,廣東“開平碉樓與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
為了便於管理,2008年1月底,開平市文物局成立,成為廣東省第一個在縣級市成立的文物行政管理機構。“雖然成立了專門機構,可經過百年變遷,許多碉樓早已人去樓空、破敗不堪,需要大量的資金維修。”開平市文物局吳股長對筆者說,開平市已重新編制《開平碉樓與村落保護規劃》,廣東省、江門、開平市三級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投入近2億元,對近300座重點碉樓進行了維修保護,國家文物局已將開平碉樓與村落保護資金列入“十二五”規劃。
申遺成功後,擁有碉樓產權的海外華人華僑曾主動提出將碉樓委托政府管理,但托管後的維護資金投入巨大,讓當地政府十分為難。根據開平市統計,列入重點和亟待保護的一、二級碉樓達到501座,保護經費約需2.8億元,除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開平碉樓與村落專項基金承擔的5000萬元,資金缺口仍有2.3億元。
最終,當地政府將主要精力放在馬降龍村落群、自力村村落與方氏村落、錦江裡村落、三門裡村落等4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把其中不到50座碉樓列入托管,進行日常維修保護。“所以我們現在施行‘認養’就是本著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的原則,把企業和個人領進來,共同維護。”吳股長說。
對於“認養”碉樓,“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首席專家、江門五邑大學副校長張國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這是一個不得已的措施,“我們當初承諾每年投入2000萬元用於維修、保護,但開平只是一個縣級市,自身財力不足;加之地處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很難獲得國家相應的文物維修補助經費。”
對於認養碉樓後,可否用於商業開發?張國雄認為,“碉樓保護”不是放在保險櫃裡保護,鼓勵民間和社會力量參與保護,在保護的前提下,可以有“合理的商業利用”。
旅游開發 五年內上市
“去年國慶黃金周,我們接待游客33.38萬人次,同比增長28.92%。自成立公司以來,旅游人數每年都在增長。”開平碉樓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蘇偉炎對筆者說。
在申遺成功後,開發旅游就成了反哺碉樓保護的舉措。2010年6月,廣東開平碉樓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旅游開發的效果顯而易見,每年游客總量都在以3—4倍的速度增長,“2010年門票收入只有1800萬元,2011年就達到了2700多萬元。”蘇偉炎說,即便經濟效益很顯著,為了保護碉樓,目前即使是核心區的碉樓,開平也僅是小規模開發,並且規定“每處碉樓每天接待量嚴格限制在3000人以下,每次進入碉樓的游客也不得超過30人”。
可在碉樓保護的資深研究專家譚金花看來,光靠門票收入並不能滿足碉樓保護所需資金。“從世界范圍來看,自然遺產要比文化遺產開發起來難度更小,經濟效益見效更快。這是由遺產的屬性決定的,不少自然遺產都是名山大川,給游客的印象非常直觀,視覺沖擊力很強,政府在開發時只需要建好配套設施就好,成本相對較低。而文化遺產則非如此。”
“如果光靠門票收入,忽視旅游產業鏈條拓展,開平碉樓將繼續在世界文化遺產圈內沉寂,1000多座碉樓的保護與配套設施建設等所需巨額資金將無法落實。”譚金花擔憂地說。
對於開平碉樓的前景,蘇偉炎則充滿信心,“門票只是一方面,我們想借助旅游優勢開發一系列的配套設施。”為此,開平碉樓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下轄立園、自力村、馬降龍、錦江裡、三門裡、赤坎影視城、南樓、開元塔等八大景區,以及開平廣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開平潭江游娛樂服務有限公司和開平碉樓旅游產品有限公司3個子公司。
“公司可借鑒麗江旅游、桂林旅游等上市公司的經驗,利用‘世界文化遺產’品牌整合資源,打造以開平碉樓旅游為主業的上市公司,”蘇偉炎說,公司制定的目標是在3—5年內上市,到時開平碉樓就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