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古建築保護生存“通病”:年邁失修亟待搶救
日期:2016/12/15 1:20: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目前,南寧市共有文物保護點140余處、文物保護單位152處,文保單位中大部分為古建築。這些文保單位的現狀如何?日前,記者走訪調查了市區內幾處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築,發現這些文保單位“老屋尚在,只是朱顏改”,年邁失修成為它們生存的最大“通病”。
住在植物路的居民都知道,巷子裡藏有一處漂亮的小洋房,外觀是典型的歐式風格建築。盡管歷經半個世紀,這座小洋樓保存尚好。衰敗的它,目前正苦熬著等待維修。此處文保單位名為“陶公館”,是民國年間廣西人陶紹勤從德國留學回來擔任國民黨政府廣西礦物局局長時建造的。該建築融中國與西歐建築風格於一體,是目前南寧市私有住宅中西結合的唯一建築群。2002年被定為市級保護文物。
不過,對於該建築的保護,只是避免了其被拆除的命運。由於常年得不到好的維護和修繕,這處私人官邸已沒有了昔日光彩,成為一座被舊城包圍的老舊房子。記者探訪時,宅子的大門緊閉著,但回廊裡晾曬有衣物。附近居民告訴記者,“這處是文物保護單位,不經同意不能亂拆”,裡面住著的是陶家的後人。
在江北大道一段,有一處2001年公布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黃氏家族民居”。這座老宅共有大小房間118個,占地四排六番九進,面積約3300平方米,坐西北向東南,是南寧市清代建築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古民居。
順著步行道邊上的台階,即可走到老宅大門前。步入宅內,只見牆體開裂、門窗缺失嚴重,還有雜亂的電線橫拉過各處屋檐。盡管老屋有些破殘,但屋中神廳、道廳、花廳、廚房等一應俱全。整個建築群所用青磚青瓦和梁木依舊堅固結實,屋檐和牆壁上的龍鳳花鳥雕刻和繪畫仍明晰可辨,地下水道、青磚地板等大都完好無損。
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只有當一群群年輕人拿著照相機來拍照時老房子才會熱鬧起來。“只是,這座老屋已有300多年歷史,不知道還能在風雨中支撐多久”。
津頭街小巷裡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築,一塊顯眼的牌子“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雷沛鴻故居”鑲嵌在青灰色的牆上。整個建築坐南朝北,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四進三井的民居式建築,為抬梁式硬山頂磚木結構,青磚青瓦清水牆,總建築面積520平方米。
站在這座古建築前,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亂”,與其身份格格不入:屋檐下密密麻麻的電線橫七豎八,窗戶缺失,邊上的大門掛滿了各種電表;推開大門,院內雜物、電單車、自行車擠滿過道;各廂房內光線昏暗,居住者都是外來務工人員。
“老屋尚在,只是朱顏改。”住在附近的梁阿姨擔憂地表示,雷家老屋已經出租多年,街坊鄰居都擔心再不修繕,這宅子不知還能經得起多長時間的雨水沖刷。
文保單位保護究竟難在哪?
許多市民並不知道,一座古建築、一處舊時遺跡,一旦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就表明其已經得到了保護。然而,現在的文物保護單位面臨著保護對象沒有得到很好管理的問題,這也是擺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門面前的一大難題。
提及文物管理,勢必會引出文物保護經費的問題。近幾年來,市行政文物管理部門每年得到文物保護經費60萬元。那麼,按照文物法“修舊如舊”的修繕文物原則,60萬元能修繕的文物有多少?據了解,2012年,位於劉圩鎮的文保單位——斑峰書院被列入修繕議程,根據廣西文物考古研究現場勘察作出的修繕方案,經費預算是90萬元。可見,作為南寧市全年的文物保護修繕經費,60萬元能發揮的作用小之又小。
經費有限,但保護問題還是要解決,怎麼辦?於是,文物行政管理部門不得不對每年城區、縣區上報待維修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取捨”,依次對南寧范圍內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遴選,對最迫切需要保護修繕的文保單位進行搶救性修繕保護。這就不難算出,一年能維修的文保單位究竟有幾處。
除了經費少,南寧市古建築文保單位難維修還有另一個原因——多數古建築產權擁有者是古建後人。例如記者走訪調查的陶公館、黃氏家族民居及雷沛鴻故居,它們的產權都落在民間,一般都是其後人繼承。按照我國文物法“誰使用,誰維修”的規定,這些古建築的後人就有義務對古建築進行保護和修繕。然而,這些產權者大多無力承擔如此龐大的修繕經費,從而導致這些文保單位陷入年久失修的窘境。
保護文物,我們可以怎麼做?
市民、文物專家給出了不少建議和良策
老舊的大門、斑駁的外牆、破損的磚瓦……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寧市文保單位古建築和古遺跡日漸成為城市裡的危舊建築,安全隱患和自然損毀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對它們的修繕、維護勢在必行。那麼,對於保護文物,我們該怎麼做?連日來,記者多方采訪收集到了不少建議和良策。
市民聲音
建議1:設立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
背景 南寧市的文博事業起步較晚、基礎較差,在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及經費投入方面比較薄弱。同時,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物科負責全市的文物管理工作,人員配備少,也沒有專門的文物執法隊伍,要監督市區內近140處文物點,監督力量稍顯薄弱。
市民聲音 每位市民都是這個美麗城市的一員,文物點又散布在“自家門口”,可以考慮與社區協商成立一個民間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的巡查隊,按照季度巡查所在社區的文物點和文物保護單位,這樣可以及時發現一些文物點受到危害的現象。文物行政部門應當對民間群眾性文物保護組織的活動給予指導和支持,如告知市民在日常巡查中要注意觀察哪些問題會危及文物安全等。
建議2:建立專題類陳列館博物館
背景 一座老房子,不論庭院深幾許,房子裡發生過的人和事往往是後人津津樂道的談資。在市區內,有故事的老房子不少,如今它們的身份已是文物保護單位,傳承留下的不應該只是一座空房子。
市民聲音 可以考慮把有故事的老房子按照其歷史特征建立一些專題類的歷史文化陳列館或博物館,既可有效保護文物,又能讓南寧多一處文化景點。例如,黃氏家族民居修繕後,可以打造成為南寧市民俗博物館,展示南寧市居民生活百年變遷的文化,還可以向市民征集散落在民間的老物件等,利用民居大院裡的廂房布置陳列,甚至還可以還原舊時南寧居民的一些重要生活場景,如婚嫁、節慶、趕圩、走親等內容,向大家展示變遷中發展繁榮的南寧人的生活。
專家看法
模式1:依托民間力量出資修繕
背景 在邕江大橋橋頭北面,沿江有一處南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邕寧電報局舊址”。該處舊址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不改變建築歷史原貌的原則下進行全面修繕,成為廣西首個通信行業博物館——廣西電信博物館。該舊址不僅有了新生命,還有了新“管家”。
文物專家黃勝敏 修繕文物要花費許多財力,不能單靠政府財政,建議依靠一些民間力量來完成這項復雜的文化歷史保護工程。如,引導有能力的企業、單位、個人提供財力支持,由有文物修繕資質的機構或單位對修繕保護方案進行論證和施工,既可使文保單位日常維護和修繕得到財力保證,又有利於對企業使用利用文物進行監督和管理。“邕寧電報局舊址”嘗試由廣西電信出資修繕,就是一個范例。
模式2:以商養文,以文促商
背景 在國內一線城市,文物部門本著“保護、開放、利用”的原則走出一條“以商養文,以文促商”之路的成功案例有不少。武漢政府與商家聯合打造的一條百年老街——漢街,就是利用原有民國風格和歐式古建築,對整條街進行包裝將其打造成一個集商業、文化、旅游於一體的新景點。
文物工作者蒲曉東 在廣西,“以商養文”的案例並不多見,這個問題一直是業內探討的熱點話題。其實,在不改變文物歷史原貌的情況下,根據文物特性進行適當開發也是具有可行性的。不過,利用文物進行經營性活動的內容與規模,應當與文物保護單位的文化屬性和承載力相適應,切不可過度開發和利用。因此,如何“以商養文”很值得探討。
相關鏈接
1.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遷移、遷除不可移動文物,需要在文物保護范圍和控制地帶建設施工的,必須按規定辦理行政審批手續。
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制定實施條例規定,未取得相應等級的文物保護工程資質證書,擅自承擔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遷移、重建工程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造成嚴重後果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