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文物傍“豪華會所”是監守自盜

古建文物傍“豪華會所”是監守自盜

日期:2016/12/14 19:29:3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著名歷史文化街區福州三坊七巷,一些名人故居和古建築被出租經營,還出現了消費不菲、門禁森嚴的富貴“私人會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稱為“酒肉巷”,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1月25日,新華社)


  面對世界,國人可以很驕傲地稱,我國是5000年的文明古國,然則痕跡何在?除了考古發現的墓葬,存在於地面上可見可感的歷史文物,民眾能看到多少?這些文物何以如此迅速地銷聲匿跡?福州三坊七巷最後淪落為“酒肉巷”,出現消費不菲、門禁森嚴的“豪華會所”。文物破損消逝的緣由可見一斑。


  古建文物傍“豪華會所”在現實生活中幾成常態,故宮建福宮內建私人會所、南京美齡宮經常對外承辦婚宴,承德避暑山莊內建“豪華私人會所”。而面對商業利益,部分地區對古建文物進行破壞已成習慣,近年來呈高發態勢:從江蘇鎮江入圍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宋元糧倉遺址,到安徽泗縣近千年的釋迦古寺,一些地方近年頻頻爆出文物古跡在商業開發中被毀事件。民眾在聲討這些“豪華會所”侵占損害文物場地、古建文物被無情毀壞時,往往指責“商人重利”而破壞文物,其實,文物保護者才是監守自盜的罪魁。


  文物保護部門承擔保護古建文物的重任,也被看做是“清水衙門”,待遇和薪酬有時候很成問題,部分地區只能靠政府撥款來維持生計。於是,很多地區的文保單位片面追求績效和利益,“靠山吃山”,妄圖搾盡“文物”的附加值來提升自己的待遇。一些官員打著保護文物的旗幟,號稱“自給自足”:用商業開發古建文物的手段籌措資金,進而再用這筆資金保護文物。其實這是一個謊言,文物在開發中被損壞,保護無從談起,僅僅只是經濟開發的借口,撈錢才是部分文保單位的初衷。


  這些文保部門挖空心思地占用全體國民的文物物品,並且和“唯利是圖”的商人達成協議,雖有“合理開發”之名,但實為利用文物瘋狂斂財,祖宗留下的屬於全民的遺產,淪為少數人謀利的工具和噱頭。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為類似宋元糧倉和釋迦寺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他們要麼被地產開發商鏟平,為樓盤建設讓地;要麼被過度商業開發,直至面目全非而不得不拆毀。倘若任古建文物傍“豪華會所”成為風氣,那麼更多的“三坊七巷”將會在商業浪潮中成為廢墟。


  文保部門本應該恪盡職守,代表民眾管理這些“祖宗遺產”,但可惜的是,他們只看到了文物所附帶的經濟利益。部分管理者都將文物視為“香饽饽”,既然搬不走,就要“招商引資”,帶動經濟發展,但是經濟發展並不只有耗盡“祖宗遺產”這一種手段。拿古建文物傍“豪華會所”,雖然使當地商業經濟得到拉動、文保部門掙得“盆滿缽滿”、商人也樂於去背黑鍋,但是誰來為歷史文化負責?這類只顧眼前經濟利益,對歷史文化毫無敬畏之心的行為可以休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