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城大同曾是一座樓閣林立建築華麗精致的城市史書稱明朝時的大同

古城大同曾是一座樓閣林立建築華麗精致的城市史書稱明朝時的大同

日期:2016/12/15 1:34: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城大同曾是一座樓閣林立、建築華麗精致的城市。記者近日從市文物部門獲悉,古城內地標性古建築四牌樓、鐘樓、太平樓、魁星樓也有望修復,目前正在制定設計方案。擬修復的這幾處古建築為明代時期的經典建築,史書稱,明朝時的大同,四大街是古城中心位置的匯聚之地,處處樓閣高聳,在琉璃瓦古城和陽街、永泰街、清遠街、武定街四大街的中段,都建有一座十字穿心樓。和陽街上建有太平樓,永泰街上建有鼓樓,清遠街上建有鐘樓,武定街上建有魁星樓,四牌樓地處古城中心位置。

    城內店鋪便開張迎客,暮鼓響時,店鋪開始關門打烊。太平樓包含著古代人對太平盛世的美好祈願。魁星樓內供奉著“開文運點狀元”的魁星神,這些建築後來遺憾被毀。而且存留在老大同的記憶中,為其恢復歷史原貌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魁星樓雖然消失年代較早,但是法國著名漢學家、考古學家愛德華·沙畹於清光緒33年(1907年)來同所拍大同古跡、街市、民情等相片中存有魁星樓的照片,可以看出是一個攢尖頂形制的樓閣建築。這是六中全會對全黨提出的要求,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一項重要內容。

    我省農村的許多地方,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種資源在有些地方得到有效保護和開發,既成為致富之道,也為保護工作提供了支撐。但由於種種原因,很多地方的資源還在沉睡,有的還因無力保護漸漸荒廢。該村開始申報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0年7月申報成功。大源傩舞和赤膊龍燈分別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首先是發展思路的問題。“我們村立足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加以建設,在規劃、保護方面雖然有一定基礎,比如制作完成了《大源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但山裡人眼光有限,怎麼開發、怎麼建設還未形成發展思路。記者在村裡采訪時,只見婦孺,少見青壯年。大部分壯勞力都出外務工了,總數達200多人,占全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待在村裡沒收入,大家出外討生活也是迫不得已。”琉璃瓦嚴建華說,這對大源的轉型發展造成了很大影響,“有能力、有想法的人少了,民俗文化傳承也出現困難。以傩舞的傳承和表演為例,村裡鼎盛時期擁有50人的傩舞隊,但目前大部人都出外務工。“傩舞一般需要20人以上來表演,平時連10個人都很難湊到,不少人甚至早就忘記了。”作為傩舞隊隊長、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絕不能躺在‘金山’上哭窮。”村民們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正是大源獨特的資源、是“金山”。村裡決定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全面保護基礎上,大力開發文化旅游資源,帶動第三產業發展,實現偏遠山村向文化強村轉型。林端華所說的“寶貝”,包括總面積達2萬多平方米的驿路關隘、古村街巷、橋梁亭閣、琉璃瓦廟宇宗祠和民居等數百年前的文物古跡,以及有歷史活化石之稱的傩舞和原始的赤膊龍燈等民俗文化。長期以來卻“養在深閨人未識”,更別提開發。村民們只靠人均1畝水田、11畝竹山過日子,生活並不富裕。隨著外面世界的日新月異,村民們再也待不住了,紛紛外出討生活,村子逐漸空心化,文物古跡迅速衰敗,民俗文化傳承困難重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