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京古城牆,南京明城牆

南京古城牆,南京明城牆

日期:2016/12/15 1:21: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南京的城牆為我國古代軍事防御設施、城垣建造技術集大成之作。無論歷史價值、觀賞價值、考古價值以及建築設計、規模、功能等諸方面,國內外城牆都無法與之比擬,可謂是繼我國秦長城之後的又一歷史奇觀。
戰國古堡
  早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企圖進一步吞並楚國,他看中了位於現在南京中華門的長干裡一 
帶,召見他的謀士范蠡監理建城,定名“越城”,又叫“范蠡”城。當時的“越城”很小,城周只有1公裡又80步,占地面積也只有6萬平方米,稱作“越台”。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又在南京清涼山又叫石頭山 築城,稱為“金陵邑”,這也是南京又稱“金陵”、“石頭城”的來歷。

明城牆
  南京現存古城牆修築於明朝,僅內城周長就達33.7公裡,比周長才29.5公裡的巴黎城牆還長。
古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經過3年准備,經歷4個階段共21年時間才建成的。朱元璋為了建造南京城牆曾下令5省、20州、118縣燒制城磚。為了保證質量,每塊磚上都要打上燒制的州、府、縣及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如不合格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將治罪。可見嚴格之極。這些城磚長40~50厘米;寬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於10厘米。其總數約為3億5千萬塊。

現存最大古城牆
  城池的四周長據說98華裡,實際上是67華裡。城高12米,寬10-18米,厚7.62米至12.19米。明皇朱元璋在休寧人朱升的“高築城、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下,逐步興建起來。古城牆是用特制巨型城磚築成,朱元璋還親自檢查工程質量。六百多年來,南京古城牆任風雨剝蝕,仍然安然無恙地保留下來。此外,在京城外還築有外城,周長120華裡,有18個城門,稱“外十八”。內設城門13個,稱“內十三”。內城13個城門中以聚寶門(今中華門)最為雄偉、險要。南京古城是我國重要的名勝古跡,去南京旅游如不欣賞一下古城,尤其是不看一下重新修整開放的中華門,將是非常遺憾的。

明代的南京城牆
  分外城、內城兩道,外城周長達60公裡,今已不復存在,但外城的18個城門名稱仍沿用至今。南京城牆現存21.351公裡,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南京政府修復了解放門至玄武門段1.5公裡長的城牆,牆上的雉堞與內側的女兒牆均按明代原樣修復,並從解放門新建了5米寬的登城步道,方便游客登城游覽。   南京古城牆始建於明朝初年。垣頂均鋪鹼來道,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牆,每磚側石均有造磚者的府縣官衙和年月日,規格一致,築成時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十分堅固,屹立數百年,巍然無恙。   城牆上有碉堡2000座,城門24個。保存比較好的有城南中華門、西北挹江門、城東北玄武門、城東的中山門等。

明城牆的象征
  它東連石頭城,南貫秦淮區,北帶玄武湖,將歷代都城都囊括其中。朱元璋為建造這座都城,動用各類築城人員達百萬余眾,涉及長江中下游數省的廣袤地區,具有強烈的民族親和性及地區代表性。南京明城牆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征,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建造在江南的統一全國的都城城牆,始建於元末至正二十六年 即公元1366年 ,建成於明洪武十五年 即公元1382年 ,歷時21年。從內到外由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牆構成。其中,南京城牆,不循古代都城取方形或者矩形的舊制,設計思想獨特、建造工藝精湛、規模恢弘,在鐘靈毓秀的南京山水之間,蜿蜒盤桓達33.676公裡,比首都北京的古城牆還長出0.776公裡。而南京古城牆的外郭城周長則為60公裡。   數百年的滄桑,宮城、皇城、外郭三圈城牆已毀壞殆盡,惟有高大的京城牆依然屹立。所以,現在通常所稱的“南京城牆”、“南京明城牆”即指京城牆。現存南京明城牆為應天府城即京城,城門計有13座,水關兩座。城牆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還建有鐘樓和鼓樓。這13座城門的上部,都建有高聳的城樓,而以聚寶門最為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三座城門各有城牆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為“甕城”,可作為戰時的防守之用。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個,城樓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謂“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裡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藏軍洞”在聚寶門共有27個,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我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御作用;裡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裡通過。

南京古城牆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物古跡和風景游覽勝地,原址東傍鐘山,南憑秦淮,西據石頭城,北控後湖,十分宏偉壯觀,其中部分城垣長約20多公裡,算來已歷經了六百年風雨。據了解,南京古城牆早在1988年就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出台的《南京古城牆保護法》又對古城牆遺跡的保存、保護作出一系列規定。然而不少市民來電來信反映,城牆沿途小工廠、倉庫、經營部、居民棚戶連綿不斷,侵蝕著古城牆,呼吁有關部門加強管理。為此,筆者日前沿南京古城牆進行徒步調查,沿途所見令人觸目驚心。

  在白鹭洲公園武定門段:一排土坯房和小倉庫沿城牆而建,北側一片狼藉;飲虹園農貿市場段:城牆下蓋了18間違建房,西牆體全部支撐在城牆上;江寧路3號段:城牆南口修了一條水泥台階通往城牆上,走上城牆看到這裡竟建了一座沒有任何碑文的水泥墳包,周圍髒亂不堪,另有一排數千平方米的倉庫搭在城牆上,北側還搭了梯子可直上城牆;玄武湖解放門北西家大塘段:違章簡易棚近百米長,垃圾、污水、糞便到處都有;東長干巷285號:南京路子鋪煤球加工廠和一石灰加工廠在城牆腳下作業,城牆牆體黑乎乎一片,煤球機長年累月轟鳴不已,使城牆受到震動。五、六個石灰加工池沿城牆而建,現場幾個工人說,已這樣干了5年多,沒人來管過;光華門段:城牆腳下布滿了破爛不堪的土坯房,肓流、黑戶在此聚居多年,垃圾遍地,糞便和污水橫溢。

  南京市文物局有關領導對筆者調查發表了看法:文物局的職責范圍是保護古城牆,即負責維修破損的城牆。對於直接損害城牆的可以進行處罰,而對於間接破壞城牆的,則可以提出意見要求其停止侵害。《南京古城牆保護法》要求距城牆15 米以內不准搞任何搭建,50米以內的建築要經規劃局批准並經文物局同意方可,不經合法程序,都視違建而應拆除,但是若屬於歷史遺留的問題則要逐步解決。同時,城牆分布在各區,拆除違建,制止破壞城牆等工作還要由各區配合完成。

  筆者在此呼吁有關單位及各區盡快對違建房屋、工廠予以清理,作好古城牆周圍環境保護工作,恢復古城牆原貌。

京古城牆修築於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經過3年准備,歷經4個階段共21年時間才建成的。據查,朱元璋為了建造南京城牆曾下令5省、20州、118縣燒制城磚。為了保證質量,每塊磚上都要打上燒制的州、府、縣及工匠和監造官員的姓名,如有不合格者,則一律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將治罪,可見嚴格之極。這些城磚長40~50厘米、寬20厘米左右,厚度不少於10厘米。其總數約為3億5千萬塊。

    明代的南京城牆分外城、內城兩道,外城周長達60公裡,現今已不復存在,但外城的18個城門名稱仍沿用至今。南京城牆現存21.351公裡,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南京政府修復了解放門至玄武門段1.5公裡長的城牆,牆上的雉堞與內側的女兒牆均按明代原樣修復,並從解放門新建了5米寬的登城步道,方便游客登城游覽。

    與秦淮河緊密相依的南京古城牆,是歷史的象征。南京城牆全長33.5公裡,高度為12米以上,寬7.62米至12.19米。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牆,如前所述,每磚側石均有造磚者的府縣官衙和年月日,規格一致,築成時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十分堅固,屹立數百年,巍然無恙。城牆上有碉堡2000座,城門24個。保存比較好的有城南中華門、西北挹江門、城東北玄武門、城東的中山門等。

    應天府的正南門——中華門古稱聚寶門,是南京城牆上最大的一座城門,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城堡。建築形體像甕,故亦稱甕門,是專門為抵御敵軍攻城而設計的。甕城工程雄偉,結構復雜,城分兩層,門有四重,建有27個藏兵洞,能藏兵3000。它是我國最大的甕城,現設有甕城歷史陳列室。南京古城牆規模之大堪稱世界第一,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個傑作。

建於明代的南京中山門,算來也已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洗禮。中山門前身為明初宮城東面的朝陽門,原是一座甕城,不便通車。1927年在興建中山陵園大道時,將門拆除,把門基挖低,又重建了一座三孔拱形的磚門。在中門洞上嵌“中山門“的題字石額,可通汽車,為通向中山陵的大門。中山門是南京明城牆的十三座城門之一,原名朝陽門,因其位於南京城東,最先迎接太陽。

    1366年朱元璋向東北兩面拓展南京城時修建此門。當時城門為單孔券門,門外還有一道。此門是甕城連接城內的宮城和城外的明孝陵的通道,太平天國和曾國藩的湘軍曾經多次在此激戰。辛亥革命時江浙聯軍也是從這裡進攻南京城。民國時,因迎奉中山先生靈柩歸葬中山陵,國民政府將門洞狹小的朝陽門拆除,挖低門基,改築為三孔券門。1928年7月,國民政府將七處城門改名,並加以整修,其中朝陽門即改名為中山門,並沿用至今。

    南京城牆中對我頗有情思的,要算城東的中山門了,究其原因,因為我50年代在南京就讀的學校就在中山東路中山門內,而中山門也是我常去的地方,那時的中山門有5路、9路公共汽車站,記得5路是漢中門至中山門,9路可至中山陵,車身均為紅色,絕無廣告之類招貼,現在,滬寧高速終點是到中山門、經中山門直接可以進入南京市區。當時在學校期中、期終考試溫課時,我都會登上中山門層樓,那裡非常安靜。

    保存比較好的城門,都曾留下足跡多多,其中:東華門就在校旁,也是常玩之地,新街口沿中華路南行可至中華門,至下關站(原南京火車站)要經挹江門,進玄武門可至玄武湖、解放門就在御道街北面、太平門近鄰中山門、還有中央門、水西門、光華門、標營門……。

    當我用腳踏過一塊塊緊密相連著的古老的城磚,好象在踏過幾百年流逝的歲月。望著寫滿滄桑的城牆顏色斑剝,灰白雜陳。灰黑色的是城磚,而泛著的白色是當年修築城牆時在每塊磚縫間用石灰秫米汁粘接的痕跡。我也確看到過這些城磚上是留有字的,但硬是一瞥而過,因為經過幾百年的風風雨雨,這些字大都已漫漶不清,所以從來沒有仔細地去端詳過。如今回憶,我突然對城磚上刻的字有了點感覺來,很想琢磨古人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些什麼信息?

    六百多年的歲月悠悠,今天當我們再次撫摸著城磚上的名字,就像在與我們的祖先對話。有些城磚已被風雨侵蝕得斑剝離離,有些留在磚上燒磚人的名字已成為一層字皮,用手輕輕一剝就脫離了磚體,仿佛看到這些窯匠和燒磚人穿越時空,從那煙與火的磚窯向我們走來,漸漸地越來越清晰。

    這些燒磚的普通百姓是應該慶幸的,他們的名字刻在這城牆上,歷盡戰火和風霜的考驗,仍在與日月同在,不僅成為一段人文歷史的見證,也為後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珍惜這一遺產,保護好這一遺產的理由。

    值得慶幸的是,在落葉蕭瑟的初秋,當夕陽把余輝灑在五彩斑斓的古城牆上,當人們漫步在城牆上的時候,定會融入到一片金色的霞光之中。此時的明城牆是那樣寧靜祥和,那樣偉岸多姿,南京城也將更顯得古樸滄桑,歷史悠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