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源文物古跡每年投入約180萬元修繕剛修復的文物古跡又損毀嚴重
日期:2016/12/15 1:34: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鄉黨委書記饒求耀說,如果大源開發帶動了第三產業發展,在家門口有了穩定收入,相信人的問題可以解決。他表示將進一步加大對大源發展前景的宣傳力度,吸引更多人回歸參與村裡的開發建設,同時建議縣裡建立專門基金,給傩舞隊隊員發放一定的補貼,爭取把更多人留下。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等硬件問題的完善也刻不容緩。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哪項都需要資金投入。每年投入約180萬元修繕大源文物古跡、琉璃瓦建設道路等基礎設施。然而由於2010年連續遭遇大洪災,許多剛剛修復的文物古跡又損毀嚴重。
釋雅山琉璃瓦公園所在地曾是清朝統一台灣的著名將領施琅的“秋園”。公園平面圖雖然標示了施琅故居,但導報記者兜轉半天竟找不著,詢問本地晨練者,才知道故居就在公共體育器械場旁的圍牆內。是一棟年久失修的老宅子,觸目驚心,僅入口處立的一塊碑昭示身份:泉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老宅子的附屬建築已破敗,旁邊還有一座兩層樓房及原泉州農校的廢棄房。圍牆內雜草叢生,垃圾堆積,龍眼樹枝葉垂地,籐蔓瘋長。老宅子的南面山牆頹壞,露出的木柱也已風化腐朽。誠然,清雅怡人的釋雅山公園已經成為市民休閒的好去處;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古跡的湮滅在這裡繼續上演的事實,讓人心痛。作為平台大將軍施琅的故居,似乎更有理由受到尊重。希望泉州有關部門盡快保護施琅故居,正視歷史文物本來的價值,不再做“買椟還珠”之舉。 導報記者遇到一位60多歲的老人,正在給菜地澆水除草,他是施琅第13世孫。攀談中得知,有4戶20多口人曾住在老宅子及附屬房子裡。老宅就會漏雨。而故居曾被泉州農校占用,“破四舊”時期,包括康熙帝御賜牌匾在內的大量文物、書籍等被毀。相關電視劇熱播後,施琅研究熱起來了,2005年到2007年來了小偷,偷走很多構建、石雕。泉州市文物局文保科的陳科長表示,2004年曾做過施琅故居的修繕方案,但拆遷置換方面沒有談妥,就耽擱了下來。市政公用事業局的園林管理局辦公室工作人員說,故居保護涉及老厝的產權性質認定問題,“到底屬於政府還是屬於私人產權,好像還沒有定論”。
然而對於亟待修復的2公裡古驿道、面積龐大的古建築,光靠村民集資顯然是杯水車薪。更何況還有許多配套設施要建設。大源村兩委動員全體村民自力更生。記者在村裡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刻滿了名字。原來,南溪聖殿和文昌閣等兩處重要琉璃瓦古建築被洪水沖毀後,大源村家家戶戶有錢捐錢,有力出力,有的人還捐木頭等建築材料,共花去80多萬元完成重修。我們認為,大源傩舞、赤膊龍燈等民俗文化表演是大源村最具特色的優勢。”為此,大源村計劃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擬投資100萬元建設集表演、培訓、展示功能為一體的傩文化展示中心,豐富參觀內容,凸顯大源特色。他的無奈也是村兩委班子的無奈。大源村在前年災後已重建了新村,有些村民已有了辦農家小旅館的條件。“但實話說,現在村民還都在觀望,參與保護與開發的熱情還不高。”嚴建華認為,無奈只是暫時的,只要有系統科學的發展思路,有人來包裝、實行市場化運作,有社會各界的支持、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可作為這座公園的“靈魂”———施琅故居,僅在入口處立了一塊碑,因未修繕保護,破敗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