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小鎮投數千萬元保護古建築請名人隱居
日期:2016/12/14 11:05:3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上海一座小鎮投數千萬元保護古建築,不搞旅游開發請名人隱居
一大早,李寅初在“大鏡堂”醒來,展開不久前創作的山水畫《張堰千年雅韻》,拿起雞毛撣子輕輕地撣了撣,推開窗,打開門,一縷新陽照在張堰老街上,一切都那麼安安靜靜的。
張堰鎮范圍內的生態林。
“大鏡堂”原名盧家祠堂,幽隱於上海遠郊金山區張堰鎮。一壺清茶,三五知己,偷得浮生半日閒;清幽淡泊,品味藝術,心香一瓣在玉壺。在這裡,藝術的靈感總是不經意間就湧了出來。
盧家祠堂變身“大鏡堂”,南社蜚聲海內外,走馬樓修舊如舊……這兩年,張堰鎮也在悄悄地拿起“雞毛撣子”,輕輕地拂拭掉歷史的千年塵埃,把一系列古建築修繕保護起來,並將這擦拭干淨的“珍珠”精心串起來,吸引諸如著名海派畫家朱鵬高、李寅初等近百名藝術家到此創作、雅集。
張堰古鎮上的老建築“走馬樓”。
這幾年,張堰鎮單單砸在古建築保護方面的錢就有數千萬元之巨,比如修繕回購走馬樓、第一樓、盧家祠堂、錢家祠堂、錢培名古宅、秦望山下的506倉庫等。但是,張堰鎮並沒有想要對古鎮進行旅游開發。那麼,這賠本的買賣到底值不值?
“可能我們暫時還沒想明白這些古建築能干什麼,但看清楚的是它們的價值,一旦損壞就不可重塑,所以就先保護起來。”張堰鎮黨委書記鐘美龍這樣說。
張堰,上海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古稱赤松裡,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聚成村落,迄今已有千年歷史。因其文化底蘊深厚、商貿交通發達,曾被譽為“浦南首鎮”。作為近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全國性革命文學團體南社主要策源地,南社文化已成為上海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重要名片。
盡管擁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禀賦,但張堰鎮一直以來都顯得特別安靜。或許正是這不慕虛名,才讓其今天能夠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水到渠成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文教小鎮。
縱觀那些搞旅游開發的古鎮,往往給人千鎮一面的感覺,甚至連旅游紀念品都是如此的同質化。那麼,一直“藏著”的張堰,如何避免走上千鎮一面、泛商業化的老路?
“打造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各界名人隱居之所、各類智庫聚集村落、青年才俊創客創業之地。”從2010年,張堰鎮就已經開始思考這塊作為金山區後花園的風水寶地的定位,從特色個性新市鎮,江南水鄉名鎮、文教魅力小城,直到今天的文教小鎮,張堰鎮的思路逐漸明確、清晰。
東至松衛南路、南至漕廊公路、西至松金公路、北至金張支線,4.11平方公裡的文教小鎮核心區域之內,可謂資源禀賦得天獨厚。比如,1100年歷史的歷史風貌保護區、1104畝的現代教育園區、張堰鎮新市鎮。再比如,千年古鎮文化、百年南社文化、一鎮一品木蘭拳文化、鄉邦文化。
落戶在張堰鎮上的中僑學院。
如今,隨著優質教育資源的不斷匯聚和現代教育園區的深入推進,張堰已經成為優質教育資源集聚的上海小鎮。隨著中僑學院二期的推進和多所職業院校的落戶,職業教育園區正徐徐鋪展開來。越來越多的優秀學子,將沿著姚光、高锟等先賢的足跡從這個小鎮上走出來。
“比起其他的古鎮開發,我們也許晚了30年,但晚一點不見得是壞事,我們不能毛躁。”采訪中,鐘美龍多次提到的三個字就是“不毛躁”,一如這個小鎮的性格。
“滄海桑田秦漢開堰留溪客,南涯洞天唐宋築樓引仙人。”這是朱鵬高為張堰寫過的一副楹聯。或許,安靜、不毛躁,就是這個千年古鎮一直以來的秉性吧。張堰是秦漢時期重要的鹽倉基地,傳說二千年前的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功成身退,曾到此隱居,唐宋時期這裡也聚集了眾多道家仙人。到了近代,張堰人高天梅會同柳亞子、陳去病就在此策議成立南社。乃至現在,很多鄉邦文化愛好者,也多喜集會於此。
位於張堰鎮上的南社紀念館。
張堰鎮政府出資回購,用一年的時間將盧家祠堂重新修繕。修繕後的祠堂共有400多平米,包括一個100多平米的書畫展廳以及書畫家的創作室和房間,能同時容納8—10位書畫家入駐。如今的盧家祠堂被掛上了“大鏡堂”的門匾,成為上海華僑書畫院和海上書畫院的創作基地。
接下來,干祖望祖居修繕後,將建立一個中醫藥博物館,同時將成為滬上名老中醫講座、坐堂問診、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去年10月,上海市政府就推進本市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與更新利用工作提出實施意見,張堰位列其中。張堰鎮將積極借力社會資本,以上海城投為主體,結合自身定位,積極引進多元化社會開發主體,為古鎮保護開發提供了堅實保障。
隨著越來越多的古建築被拂去塵埃,張堰鎮也將迎來更多的文人墨客,藝術名流。也許有一天,你走在這個小鎮的古街上,就可能與哪位藝術大師擦肩而過、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