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建築史上,南京的民
國建築占有重要的地位。據南京
市規劃局統計,現存民國建築100
0多處,其中119處是中國近代歷
史上的優秀建築。
東南大學中國藝術史碩士生
導師張燕先生出於對南京文化的
熱愛和保護傳統文化的使命感,
邀請揚州攝影家協會主席王虹軍
先生,聯合編撰了《南京民國建
築藝術》大型圖冊。他在書中總
結:"南京民國建築,極為系統全
面地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向現代
建築的演變,是中國傳統建築藝
術向現代建築藝術轉換、創造民
族建築新形式的實物研究資料和
重要歷史見證,也是中國城市向
現代都市前進的實物研究資料和
重要歷史見證,全國首屈一指,
世界范圍內亦有典型意義。"
東南大學建築系劉先覺教授
考察了楊虎城公館後指出:僅從
純客觀的建築水平來看,楊虎城
公館不算頂好的建築,但楊虎城
公館跨度近80年,先後被抗日愛
國將領、北伐軍將領和國民黨要
員使用過,應該說歷史價值不可
低估。
保護力度仍須加大
南京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在推進城市化、加快城
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財
政部"等8處民國官府建築被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去年江
蘇36處民國文物被評為省級文保
單位,這其中包括了名人故居、
大學、醫院、飯店等;今年,南
京市政府更是加大了對民國建築
的保護力度,鼓樓區近期做出頤
和路民國公館區的規劃設計改造
方案,啟動民國建築廣場規劃建
設,對該地區13處一級文物建築
實施保護性開發利用,為了恢復
中山北路民國建築一條街的本來
面目,即使每年商鋪租金超過100
萬元,稅收達200萬元的繁華商業
街也在拆遷范圍之內。
仍然憂心忡
忡:去年一年,南京市政協通過
規劃部門對民國建築進行進一步
普查,在原有的100多處文物保護
單位的基礎上,新增的數字也只
有四五十幢。但南京的民國建築
正以更快的速度在消失,最多的
一段時間裡,半年內居然消失了
50幢左右,保護的力度遠遠跟不
上消失的速度。每隔一段時間
就有一批原先打算控制保護的建
築已經不在了。丁老呼
吁:城市建設者們,多留些空間
給城市的歷史文化。老城改造應
立足保護古建築。
不同的國家和地域
都有自己不同的建築藝術,它是形
成人類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
組成部分,並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
深遠的影響。建築藝術與其他造
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
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築藝術也是
一種立體藝術形式,建築藝術形象
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
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中外建
築藝術都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
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
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
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制約。中國建
築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
的建築,外國建築體系是以石材結
構為特色的獨立建築,屬於磚石結
構系統,中外建築體系在城市規劃
、建築組群、單體建築以及材料
、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
了輝煌的成就。尤其近現代中外
建築藝術,都在繼承優秀傳統和吸
收當今世界上建築藝術長處的實
踐中,不斷發展,不斷創新。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
國建築藝術的產生大約在一萬年
前,新石器時代後,中國原始建築在
北方古文化、南方古文化的許多
地域留下了重要遺跡。而南方古文
化建築也由於余姚河姆渡遺址的
發掘而引人注目這裡發掘出新石
器時代的干闌式建築遺存,在石制
、骨制、木制工具的條件下,己能
采用榫卯結構,並已具備多種榫卯
類別。這一時期的
原始建築是中國土木相結合的建
築體系發展的技術淵源。夏代和
商代是這一建築體系的萌芽期,兩
代不僅出現了壁壘森嚴的城市和
建在旁土台上的大殿,中國傳統建
築的基本空間構成要素廊院也形成了。
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材為主材
料,中國
古代木構架的結構體系到東漢時
期已經明確形成台梁式和穿斗式
兩種基本形式,南方許多地區經常
采用台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形
式。在唐朝以屋架層、中國古代木建築中,最特
別的也是最具特色結構構件是斗
栱,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演化,
斗栱的作用是承托和出挑屋檐部
分的重量,它擴大了柱頭支座的受
力面積,到了明
清時期,由於官式建築普遍以磚牆
代替土牆,牆體防水性能好,已不需
要過大的挑檐,斗拱的結構作用逐
漸簡化,斗拱的數量也由少變多,以北京故宮為
代表是典型木制宮殿建築群,不論
在結構上,還是在形式上,它們都顯
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
派,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
最宏大的古建築群。故宮和蘇州園
林分別是北方和南方建築的代表
。中國古建築構建所采用的顏色
很多情況下取決於居住者的等級,
比如皇宮,寺廟,多用黃色,紅色,而
官員府第或園林建築用藍色,綠色
較多。在清代,黃色是最尊貴的,明
黃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宮或寺廟才
能實用,官員或平民使用的都是青
瓦,否則就是欺君之罪。古代陶瓷研究和博物館數
字展示研究等3家國家文物局重
點科研基地的建立;實施了國家
援外項目蒙古博格汗宮古建彩畫
保護、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工程故
宮古建築修繕等一批示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