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雲岡石窟我國最大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巅峰

雲岡石窟我國最大的石雕藝術寶庫之一 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巅峰

日期:2016/12/15 1:29: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裡,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龛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巅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時代,是當初為了供奉佛教創建的,前後一共用了64年,其中最早的是有昙曜開鑿的五個窟,後來逐步開鑿了200多個窟,包括了官方和民間的,現在可以開放的只有45個,重點參觀的是前20個,雲岡石窟確實很美,擁有很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石窟大多數在清代做過泥塑和彩繪,不過還是很多因為風化的原因都消失了。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內容豐富多彩,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縱觀群佛,在這綿延一公裡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的磚雕、石雕,巨石橫亘,石雕滿目,蔚為大觀。他們的形態,神彩動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游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這些佛像與樂伎刻像,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

    雲岡石窟也是世界聞名的磚雕石雕藝術寶庫之一。開鑿於5世紀中葉,坐落在大同市城西的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山北岸,東西綿延一千米。造像254個,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佛像17米,最小僅2厘米,雕飾奇偉,是中國最大規模的石窟群。在這綿延一公裡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幾米,小至幾公分,巨石橫亘,石雕林立,蔚為大觀。他們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載歌載舞,神采飛揚,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懷抱琵琶,悠然自得,笑迎游人。這些佛像、飛天、贊助者、供養人的面貌和衣飾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的基礎上,吸取、融匯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精華,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創造性勞動的智慧結晶,也是他們與其它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龛,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

    雲崗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昙曜(音壇耀)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龛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侏懦身形矮小,軀干健壯,雕刻在龛基、座礎、梁下、柱頂等處,用力舉重物,神情仍甚歡喜,表示為大佛服重役是快樂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級石像是大小群臣,飛天侏儒是各種服役的奴隸和民眾。

    雲岡石窟是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開始。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龛,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即今大同期間留下的一座歷史豐碑,是世界遺產、國之瑰寶、大同文化名片,一批批中外游人慕其盛名紛至沓來。武周山,亦名武州山,在大同城西山中。宋《太平寰宇記》引《冀州圖》雲:“武周山在郡西北,東西數百裡,南北五十裡。山之南面,千仞壁立。”雲岡石窟即因武周山南緣斬山開鑿。雲岡石窟的洞窟類型多樣,結構復雜。主要有大像窟、佛殿窟、塔廟窟、僧房窟、禅窟等,其中前三種是雲岡洞窟的主要類型。佛、菩薩、弟子、護法等作為宗教人物形象的出現,是伴隨著佛教美術軌跡發展而發生的。

    掀開雲岡石窟這部精美的“石書”,便似打開了一幅絕倫的卷畫,在以佛、菩薩、弟子、飛天為主要內容的畫面中,亦點綴著一些佛經故事畫。這些故事畫,雖不為雕刻內容的主流,但它卻與石窟中的其他雕刻一樣,烘托著主題,扮靓了洞窟,使雲岡石窟這顆耀眼明珠,綻放出特有的藝術光彩。雲岡石窟樂舞雕刻,是古代多元文化結合的產物,各民族深厚悠久的民間樂舞藝術在此積澱。經調查統計,石窟中目前有22個洞窟雕刻樂器圖像,尚存各種樂器雕刻500余件,27種,樂隊組合60余組。有表現佛界或俗界的專門性伎樂,也有點綴於壁面空間的圖案化裝飾性伎樂;

    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教思想流行的體現和北魏社會生活的反映。雲岡中期石窟出現的中國宮殿建築式樣磚雕雕刻,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中國式佛像龛,在後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廣泛應用。雲岡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裝飾,更加突出地展現了濃郁的中國式建築、裝飾風格,反映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不斷深入。

     鮮卑族拓跋部是一支興於陰山山脈以南大草原的游牧民族。公元386年,鮮卑拓跋崛起,在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建立了北魏政權。隨後,又威服塞北各族,於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平城作為北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達96年。  雲岡石窟鮮卑拓跋風俗淳一,原本不信佛法,與魏晉通聘後,特別是經過什翼犍的引進介紹,才開始接受佛教。

第一窟、第二窟位於石窟群東端,兩窟同期開鑿,窟內布局大致相同。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方形石孔。窟分前後兩室,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兩頰腴潤,體態豐滿,形態自然,衣紋流暢,此窟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

  第四窟,平面呈矩形,中央雕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較完整。

  第五窟,窟前是五間四層木構樓閣。清代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內,中央端座佛像一尊,佛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磚雕雕像。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腳上站立12人。大佛周圍,小佛圍繞、互相映襯。

  第六窟,中央是連接窟頂的兩層高達15米的塔柱。每層四面有雕像,周壁雕有佛、菩薩、羅漢、飛天的造像。窟頂有33天神像和各種騎乘。壁上,塔柱上面,雕刻有釋迦牟尼佛傳教事。是雲岡中具有代表性洞窟。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象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