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五廟有著數百年歷史 准備被強拆太可惜
日期:2016/12/15 1:32: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五廟是海口海甸溪“一寺八廟”中的一座,始建於明朝,供奉著關公、馬援、蒙恬和孔子的牌位,是海南僅有的兩處供奉秦朝大將蒙恬的寺廟,為紀念他修長城的歷史功績。2012年3月5日,隨著海口市美蘭區舊城改造指揮部發布的一紙拆遷公告,這座有400年歷史。
海口美蘭區為拆遷這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琉璃瓦古廟付出的拆遷補償款為806.9萬元。但該村村民代表對於這份拆遷安置補償協議提出質疑,而有關專家則認為,海甸溪古廟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宗教、民俗價值,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又恰好在2008年批復公布的《海口市海甸溪北岸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中規劃道路及城市改造地塊范圍之內,將被拆除和移建。此事經本網等媒體報道後,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海甸五廟文化室村民小組村民代表陳書傑告訴記者,在海口市美蘭區舊城改造指揮部貼出拆遷通知之前,絕大多數村民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份拆遷協議,後經他們了解,是已故的原村長單獨與美蘭區舊城改造指揮部簽訂的拆遷協議並丈量土地、廟宇及其他附屬設施,補償價格也由其單獨和美蘭區舊城改造指揮部協商,並無其他村民參與。這裡的古建築密度很高,保留著完整的街巷路網系統,顏色各異的卵石鋪就的傳統街巷總長度仍有3000多米。尤為可貴的是,杉洋街巷在明代時設置的露天排水溝渠,至今仍在沿用。
該份協議只有一人簽字,因此很多村民質疑其合法性。目前他們正在尋求律師支持,試圖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與其在拆遷之後還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移建或重建,為什麼不能夠稍微改變一下規劃,就讓這些無法再生的古廟原貌保存在原地呢?” 古洞流雲,古宅林立,這是寧德市古田縣杉洋鎮的一個小縮影。昨日,記者從當地政府獲悉,剛升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杉洋鎮,日前初步劃定核心保護區,包括明清形成的杉洋古城。我們這裡以前是古田到寧德的古道中最大的中轉站,甚至曾經一度成為地方軍事中心。
海南的宗族祠堂,琉璃瓦廟宇(寺,庵堂)文化是海南文化的特色,是中原文化遷徙的百科全書,幾乎有村就有廟,遍及大街小巷,不計其數,其數量恐怕無人知曉,海南人再窮也要建廟,廟是海南文化的根,是海南文化的活化石,是海南人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的家園,是海南傳統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教育基地,祠堂廟宇都是海南古建築保存建造最好的建築群,一般廟內有雕梁畫棟,工藝精致,木雕繪畫,栩栩如生,隨著歷史的變遷,很多建造工藝已經失傳,一旦拆遷就無法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