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兩萬公裡長城如今以殘損遺址形態呈現如何正確認識長城

兩萬公裡長城如今以殘損遺址形態呈現如何正確認識長城

日期:2016/12/15 1:18:5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塊長城的文字磚,花30元就能買到;一些烽火台歷經風雨侵蝕,留下數個大洞……近日,有媒體報道,河北撫寧、盧龍等地的古長城保護現狀堪憂,我國長城牆體總體已消失了三成。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萬裡長城正在“變短”的消息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

  長城是否真的消失了三成?公眾對“熟悉”的長城有足夠的了解嗎?如何看待長城保護?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對此作出回應。

  如何正確認識長城

  長城的興建歷經春秋戰國至明代,有土牆、木障牆等多種形態,大家熟知的磚、石長城只占少數

  中國文物學會前副會長張曉雨,致力於長城研究已有40年。說到長城是否在變短,他表示,探究這個問題的前提是要厘清“長城到底是什麼”。即便是生在長城腳下的他,在從事專業研究工作前,對長城也不甚了了,有的不過是“掀城磚、抓蝈蝈”的幼時記憶。

  該如何正確地認識長城?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復雜、巨型的線性文化遺產,長城得從“時間”“空間”“遺產構成”等多個角度去理解。

  首先,不能簡單地將長城等同於明長城、漢長城等某個特定時代的長城。至少在公元前5世紀,古人就開始修建長城,到17世紀中葉逐步停止,其興建、使用和廢棄歷經超過2000年的過程。從春秋戰國直至明朝10余個時代的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對長城進行了不同規模、不同范圍、不同方式的興建、維護和擴建。

  第二,不能簡單地將長城等同於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等著名的長城節點或段落。長城主要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的404個縣域,總長超兩萬公裡。同時,長城不是走向、層次單一的牆體,而是一個由牆體主線、擋馬牆、數道甚至十幾道邊牆及烽燧線等共同構成的綜合性、網狀的防御體系。

  第三,不能簡單地將長城等同於磚、石等特定類型的長城。長城的構成要素非常豐富——除牆體以外,還包括壕塹/界壕,敵台、馬面、水關(門)、鋪房、烽火台等單體建築,關堡、擋馬牆、品字窖等相關設施,此外還有采石場、古驿站、刻石、碑刻等相關的遺址遺跡。經調查,我國最終確認長城遺存總量43721處(座/段),其中單體建築超30000處,還有超過2000座的關口和城堡。

  由於所處位置和周邊環境條件的不同,在長城的修築方式和材料方面,各時代、各地區采取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做法。位於騰格裡沙漠的漢長城,因當地多砂礫、碎石而缺黃土,前人就以紅柳、蘆葦編成框架,中間以礫石層層疊壓,用蘆葦作墊和土鋪在每層之間。鹽分較高的地下水能使礫石凝結,從而使長城堅實無比。現存的長城牆體,有土牆、石牆、磚牆、木障牆等多種修築方式,部分地區還有用沙土和蘆葦、荊條砌築的牆體,而大家印象中最常見的磚、石長城,占長城牆體總長度不足25%。

  長城是否已消失三成

  田野調查分類中的“消失”,與公眾理解的“消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長城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步殘損,經數百上千年風化、破壞,呈現出今天以殘損遺址形態為主的長城遺存整體面貌。

  首先,不同的長城點段,因歷朝歷代在疆域范圍、防御需求、國力興衰等變化而屢有興廢。如明長城,由於疆域縮減,明代修築長城時僅利用了極少部分的早期長城段落。明代後,除部分關隘、城堡,長城牆體在清朝已被廢棄;另外,長城修築、維護需極大的人力、物力,一旦被廢棄,後世也無力維護;而修築方式和材料的不同,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長城的殘損速度和保存狀況:磚牆、石牆較為堅固,土牆、木障牆等則容易損壞,但土牆、木障牆的長城數量,占了長城牆體總數的近一半。

  因此,目前殘損的遺址形態,既是長城的歷史形態、自然形態,也是客觀形態。根據長城資源調查,國家文物局對長城的保護情況,按現存狀況劃分為“保存較好”“保存一般”“保存較差”“保存差”和“已消失”5類。被設定為“已消失”的類型,特指現在地面之上遺存部分已不可見,只能大致分辨出走向和布局的長城。換句話說,“已消失”的長城絕大部分都沒有真正消失,只是隨著千百年來的自然變遷和人類活動等原因,最終被掩埋於地面之下了。這一情況,早已通過科學的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被確認。而田野調查分類中的“消失”,與公眾理解的“消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如何看待長城保護

  自然力是威脅長城的最大殺手,《明史》記載,長城曾多次因地震、洪水等遭到破壞

  1987年,長城成為我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長城保護條例》,這是我國首次為單項文化遺產保護立法。盡管社會十分關注長城保護,但由於政府和公眾對長城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不夠,因基礎設施建設、采礦、城鄉建設活動等導致的破壞事件屢有發生,有的地方或將長城保護片面地理解為“恢復完整原貌”,或對其作為旅游景點進行過度開發,更是影響了長城保護的整體水平。

  張曉雨表示,人為破壞長城的行為,固然是長城保護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但自然力才是威脅長城的最大殺手。而在諸種自然力中,破壞力最大的是水患、地震和風沙。據《明史·五行志》,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昌平發大水,“決居庸關水門四十九,城垣鋪樓墩台一百二”,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酒泉東南紅崖、清水堡地震,“圯邊墩八百七十裡,裂東關地”。2003年10月25日,甘肅山丹、民樂發生地震,山丹縣境內明長城的3處牆體、2處烽燧發生倒塌,數十處城牆牆體產生裂縫。

  此外,雷擊、酸雨、植物根系等對長城的破壞也不可小觑。例如,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五月,雷電直接摧毀了“薊鎮松棚路墩台”;而在內蒙古清水河與山西交界,長城由於常年受雨季影響,夯土膨脹,包磚牆體、包磚敵樓上的磚石脫落嚴重;對於土築長城而言,植物根系能直接使牆體破碎、崩解。

  為了加強長城保護,2005年起,國家文物局啟動“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首先對我國長城資源進行了全面的田野調查,同時,開展長城資源數字化、信息化工作,建立長城資源數據庫和管理系統,推動長城精細、動態和實時監測管理。另外,國家文物局還通過推進重點工程,改善長城保護狀況。長城沿線各地按照輕重緩急原則,逐步實施長城保護維修、環境整治、展示利用工作。

  對於長城本體保護維修,由於突發性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威脅仍很突出,國家文物局將以“本體搶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為目標,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堅持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進行長城保護維修,避免盲目修復長城造成歷史信息的破壞,妥善保護長城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同時,將重點做好長城載體地質、水文環境因素勘察、評估,並采取措施優先解決直接影響長城安全的重大環境問題,確保長城安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