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遐迩的海口五公祠“大修”古建築文物修繕工程拉開帷幕
日期:2016/12/15 1:17: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聞名遐迩的海口五公祠“大修”備受社會各界矚目,修繕前,就有不少市民、游客參與建言、熱議。自2015年8月底起,五公祠開始其周邊設施改擴建工程;10月,古建築文物修繕工程也拉開帷幕。7月5日,記者從海口市文物局獲悉,五公祠古建文物修繕工程主體竣工,已通過驗收;新增的游客中心等周邊設施改擴建工程也接近尾聲,預計兩個月後完工。
修繕歷史解放後曾被五次大修
“在海南思古抒懷,一定要去五公詞。”這正是市民、游客對五公祠的肯定和喜愛。五公祠由五公飼、蘇公飼、觀稼堂、學圃堂、五公精捨、瓊園等一組古建築群構成,人們習以五公祠統稱。有“海南第一樓”之譽,海口市八景之一的“聖祠疊彩”就在這裡。
五公祠歷代有重修,“民國四年”(1915)瓊州道尹朱為潮曾主持修繕。解放後,在1954年、1973年、1992年、1996年由廣東省和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先後撥款對這組古建築進行修繕。五公祠最大規模的一次維修是在2002年10月,由國家文物局、海口市人民政府和五公祠管理處共同出資對其進行搶救性的維修。
剔除偽古跡恢復原貌
此前,五公祠“大修”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並引起熱議,有不少人建議,在大修中應當對五公祠原本存在的一些“偽古跡”剔除,還原古建原貌。
7月5日,記者走訪五公祠,引入眼簾的就是曾經醒目的紅圍牆被刷成了白色,還有曾經圍牆上綠色的琉璃瓦也被精致、古香古色的青瓦所取代;踏入瓊園遍訪五公祠,記者遵循著五公祠老員工的記憶,看到原本鋪著黃色“廣場磚”、或是大理石的地面也全被成塊的石頭磚所取代;在兩伏波祠,原本全部是門,經過專家研究,此處門應該只有兩扇,旁邊應該為木窗戶,這一次的修繕中也恢復了原貌。
海口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介紹,剔除這些“偽古跡”,恢復古建原貌,是這一次修繕的亮點之一。
為古建歷史痕跡細節探討半個月
目前,五公祠古建主體工程已經竣工,還有部分細節的收尾工程需要處理。在“五公廟”和“佛祖廟”前,仍有地面磚沒有鋪完,“這些之所以沒能處理完,是因為地面磚的材料不夠了,這樣的石頭地面磚需要特地到古老的民居裡去購買。”古建築修繕項目的工程師劉瑞說,為了這些石頭地面磚,施工方沒古建修繕的原則是“修舊如舊”,修繕過程中,許多原材料十分匮乏,需要專門定制或是特地的尋找購買。
“我們在修繕兩伏波祠時,當時由於枋梁損壞嚴重需要更換,但是原有的枋梁上有清代時的題字,對於這一問題,專家們對枋梁的去留問題商量了近半個月之久,最終定案,決定將原有枋梁上題字的部分鋸下來,再鑲嵌到新的枋梁中。”劉瑞回憶,為了充分地保留古建歷史痕跡,連細節都需要反復推敲琢磨。
新增展廳將展出海南移民文化
“在五公廟的一側,還有一塊荒廢的空地,此前從未開放過,這一次我們也將把其納入項目中,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建成一個具有觀賞性的園子。”王大新說,據其介紹,本次修繕中還有一大亮點,就是新增了改擴建工程。為了進一步提升景區的接待能力,五公祠景區改擴建項目新建面積為3400平方米,其中有約2000平方米為停車場,一改之前僅有簡易停車區域的局面。
新建項目還將設有游客中心、觀景亭、展廳等。據悉,展廳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今後將重點展出海南移民文化、五公祠歷史文化等,目前,展覽設計大綱正委托給相關專家籌備。記者了解到,改擴建項目將於兩個月後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