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傳統村落的風水文化傳承

傳統村落的風水文化傳承

日期:2016/12/15 1:18:2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為什麼要提出《保護十要》?現在從保護的角度,傳統村落和名鎮的保護在本質上是一樣的,現在傳統村落也在保護規劃,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全是屬於摸索階段。我們這次到很多地方去考察,在500多個精華的村鎮保護還存在很大的危機,到底怎麼保?按說的話,國家已經有相應的法規,是不是真正按法規來執行?

現在贏得了最好的保護時機,最重要的標准是習總書記發布了最新的指示,關注了我們城鄉建設,尤其是鄉村建設的保護問題。在我們歷屆國家領導人,很少有人像我們習總書記對鄉村保護提出這麼具體的要求,最高領導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指示,“農村絕對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第二個指示是“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脈的體現和延續。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強化創新理念,完善決策和評估機制,營造健康的社會氛圍,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發展的關系,讓我們的城市建築更好地體現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時代風貌。”這是最新的前不久的指示。

習總書記的指示和中央提出的要求給了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啟示,我的體會是,這些指示和新的精神標志著中國的城鄉建設和文化遺產工作有新的理論創新,和新的發展時期、轉型時期到來了,這將是一個重大轉變。

還提出了“鄉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話是城鄉規劃建設指導思想和理論用詩一般的語言給予的表述。鄉愁是一捧土、是一朵雲、是一杯酒、是一生情。這反映了我們人的心靈,鄉愁就是歷史與文化,文化遺產就是鄉愁。我們中華民族的鄉愁是華夏民族文化傳承的根脈;是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的渴望;是實現中國夢的追求;是民族復興的力量。所以中華民族要從文化自知與文化自尊走向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到文化自強與文化自立。實際上,記住鄉愁是要喚醒我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知與自尊,以前我們對傳統文化是一種否定態度。

《十要》的第一要是要明確依法保護及理念。1.保護法規,2008年4月22日國務院辦法《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2.指導方針,保護優先,統籌規劃,加強管理;3.保護理念,活態保護,傳承弘揚,整體和諧。活態保護還有很多內涵值得我們探討,不是簡單一句話。

第二要明確保護的基本原則。我這裡提了這麼四條。1.原真性,有三個“原”:原風貌、原歷史、原住民;2.整體性:格局、風貌、尺度、景觀、環境;3.文化性,原來叫“可識別性”,發覺文化內涵,突出文化品位,針對現在過分的商業化要推出文化性的保護;4.永續性,要合理利用,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第三要是明確保護特色價值。我們保護的重點是特色與價值,這個特色有四大特色: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歷史特色、人文特色。這個特色要具體化,特色表現及對象,要逐條列出,有針對性地提出保護措施。“科學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六大價值也要具體化,而且要給予的評價。

第四要明確保護規劃及分區要求。我們要制定實施的規劃方案,一定要有一個高水平的保護規劃,具有法律效力,通過批准以後,依法行事,但是我們現在的保護規劃沒有一個明確的要求。我們怎樣制定一個高水平的保護規劃?所以對對象、范圍、措施、標准等有保護要求。我是主張劃三個分區: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和風貌協調區。

第五要明確新老關系處理與保護的四個層次。1.首先我主張規劃分離,我們為了有效地保護我們的老村、老鎮、老城區,必須要采取新舊分離的基本規劃方法,新的東西完全在老區外面去發展,不要在老區裡面再搞新東西。但是我們的保護基本上沒有實行這一條;2.延續文脈;3.要整體和諧,新老村協調共存;4.保護的四個層次:(1)村周生態風水環境——山水風光,(2)村邊鄰近田園環境——田、林、路、橋、亭等,(3)街巷格局節點空間——村口、街巷、廣場、井台,(4)建築風貌院落空間——建築外部空間、院落、天井、鄰裡空間等。

第六要明確歷史建築分類改造方式,這是我們保護的主要對象。1.摸清家底;2.掛牌保護;3.循序漸進;4.少拆房;5.分類改造。

第七要明確人居關系改善與環境整治,必須要以文化為靈魂、為指導進行改善。首先是環境治理“髒亂破差”,要美化、潔化、文明化,還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污水、垃圾處理,注重道路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是村鎮保護的基礎;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這應該在新區裡面搞,而不應該在老區裡面搞;第四是人居環境改善要走出一個建設誤區。

第八要明確合理的保護與開發模式,保護是政府行為,而不是市場行為。我們要明確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是第一責任人,應該加強保護力度和資金投入,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同時我們可以引入市場機制的運作,但是關鍵在於有政府主導和監控,和由政府下屬或社會企事業單位實施保護方案計劃。還要處理好保護與“三生”的關系,保護與“生活”、保護與“生產”、保護與“生態”。

第九要明確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關系。我們不是為了發展我們的產業來保護的,保護不是為產業發展服務的,這個大家要明確,保護是傳承我們的文化精神,保護是發展的基礎,不是為了發展而保護。這就講到旅游開發的問題。

第十是要明確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要給它提供空間來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