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呼市新城古城牆期待保護

呼市新城古城牆期待保護

日期:2016/12/15 1:21:4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位於呼和浩特新城區北垣街以南、東護城河北街以西地段的綏遠古城牆,由於年久失修殘損嚴重,亟待保護。

內蒙古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保護和管理好文物,對於建設民族文化大區,促進祖國北部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和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過去了的文明

  城牆是城市文明的一種象征,反映著歷史的發展。綏遠古城牆的殘損情況到底如何?記者走訪呼市文物事業管理處的有關人士後找到了答案。

  綏遠古城牆大部分失存,現存的東北隅城牆,北牆殘存245米,東牆殘存453米,現存城牆總計698米。東北隅僅存角樓遺址一處。

  呼市文物事業管理處於2001年組織古建專業人員對綏遠古城牆進行勘察後,對綏遠古城牆的各部殘損狀況作了簡要的敘述。

  1、城牆主體

  城牆以外側包砌的城牆體保存較好,只是頂端挑檐磚下有高1-1.8米不等的剝蝕殘損較為嚴重。

  城牆內側夯土牆身,有人為開鑿孔洞8處,最大孔洞可達4.5×3×2.1米,不少孔洞嚴重坍塌,對城牆夯土層安全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是城牆現存的最大隱患。

  東牆南端、北牆西端牆體斷面暴露,夯土層受到雨水滲透造成水土流失,雖用磚予以補砌,但收分度不合比例,仍有開裂塌落,安全隱患十分嚴重。

  內側牆身60%的部位有臨建靠牆搭建,露明夯土牆面見有夯土層剝蝕的部位,最大剝蝕深度可達15-20厘米。

  2、垛牆與女兒牆

  城牆外側雉堞牆身及內側女兒護牆,除幾處殘存之外,95%的部位基本失存,局部地段的殘損甚至波及牆體下部,致使內側夯土層、外牆牆體局部開裂、坍塌。周邊雜土堆積,造成排水孔堵塞、內側排水石槽部分失存,現存多數排水不暢,造成局部滲漏和水土流失。

  3、牆頂地平

  城牆牆頂地平鋪地城磚所剩無幾,亦有後來改鋪的地面和利用舊磚臨時鋪設的小便道,95%基層夯土暴露、雜土堆積,野草、樹木滋生,積存雨水就地自滲,破壞了夯土的結構。

  東城牆牆頂地平上深挖溝壕達300多米,又有局部掏洞取土現象,造成地表灰土夯層的破壞,積水直接浸襲底層的素土夯築層,形成很大隱患。

  北城牆牆頂地平上挖電纜井七處,造成地表灰土夯層的破壞,積水直接浸襲底層的素土夯築層。

  4、馬面

  馬面的牆體殘損與牆體相類,頂部雉堞全部失存,挑檐磚殘破或失存,局部轉角有榆樹生長,根系對牆體造成擴張膨脹和開裂,隱患之大,破壞程度之深可見一斑。

  5、角樓遺址

  東北角樓失毀不存,現狀僅存基址。所幸有關柱基位置清晰、原建面闊、進深尺寸明顯,為一面闊六間、進深兩間角式磚木結構角樓。從歷史照片中可知,屋頂形式為折角歇山式。外側牆身見有雙層箭孔,每層8孔,兩間共32孔為軍事功能設施。

  6、堆撥(哨屋,又稱敵樓)

  堆撥(哨屋)全部失存。由於馬面地平積土甚多,清理後可望發現遺址。

  ★綏遠古城牆的價值

  綏遠古城牆的價值都有哪些?呼市文物事業管理處有關人士認為,綏遠城城牆是歷史名城呼和浩特城市架構的重要載體,是名城的標志性建築設施之一。

  綏遠城城牆從它營建之始,目睹了清代西北爭戰的風雲及維護國家統一、鞏固西北邊陲之穩定和民族團結的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作為歷史的見證,對綏遠城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研究,有重大的研究價值和保存價值。

  歷代營城各有其制度的規定,構成歷代不同的建築時代特征。綏遠城城牆的營建,正逢清《雍正城垣做法冊式》頒布之後,顯然它的工程做法代表了清代官式城垣的規范制式。清王朝入主中原後,不少城市都被沿用而對其城牆僅為維修加固而已,但綏遠城的營建則為清代營建城垣為數不多的實物范例,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代表性,它反映了這一時期建築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

  ★綏遠古城牆的前事

  據史料記載,清代綏遠城是一座以軍事防衛為主的駐防城,綏遠將軍衙署大照壁上石刻匾額所書“屏藩朔漠”即這座城市性質的反映,清康熙年間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噶爾丹並不甘心失敗,此後長期堅持與清朝的反抗斗爭。雍正年間,清軍在西北失利,漠北局勢再度緊張,西北又處戰爭的前沿,為加強戰備,雍正皇帝將駐守在長城以內的大同右衛城屯兵北移至長城之外,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舊城)東北五裡另築新城,作為屯兵之用,即綏遠城(為與舊城有別,又通稱新城),以鞏固西北邊陲的穩定和國家統一。綏遠城即是這一歷史背景下的產物。

  綏遠城,始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勘定,乾隆二年(1737年)動工、四年(1739年)竣工,乾隆賜滿漢名“綏遠城”。城內除上自將軍衙署、下至八旗兵“老官房”外,還有各種廟宇建築。因其以滿八旗駐軍為主,又稱之為“滿城”。

  綏遠城軍事駐防城的性質、功能,在清末由盛至衰,幾經政治變革,直到1949年綏遠和平解放,該城基本布局仍保留早期的形式,但具體功能卻發生重大改變。隨著城市建設發展,包括城牆在內的原綏遠城內的建築及有關設施大部分都已拆除,現存較完整的城牆只剩下東北隅的一段。

  8月4日,記者從呼市文物事業管理處了解到,綏遠城城牆搶救保護維修工程的實施方案已出籠。呼市文物事業管理處業務二科負責人王謙說,由於資金尚未到位,暫時還無法啟動這一工程。

  對於綏遠城牆的保護,呼市文物事業管理處將通過調查研究和實地勘察,將各種殘損狀況認真分析、綜合論證,提出可行性實施方案,以原狀構制為依據,從勘察設計到付諸實施的全過程各個環節中,嚴格按照與原狀保持“四個不變”的理念並貫穿始終。四個不變是指保持與原狀構造結構規制不變;保持與原狀規格尺寸模數不變;保持與原狀材料質地品種不變;保持與原狀傳統工藝做法不變。在此原則下,做到對城牆的強身健體“整舊如舊,整新如舊”、“整舊如殘,整新如殘”的目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