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阆中古城現存建築建於清代 目前大殿主體構架基本完好

阆中古城現存建築建於清代 目前大殿主體構架基本完好

日期:2016/12/15 1:32: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阆中將在青瓦古城原址維修和復建清代文廟。昨日,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阆中市將投入巨資,目前已經完成文廟的規劃設計方案,在6月1日前正式開始進行文廟的搶救性維修和復建。修復後的文廟將和貢院一起。同時也是縣城的學宮。狀元牌坊、狀元街、貢院、道台衙門和縣文廟,共同構成了一片全國罕見的科舉文化街區。

    現存建築建於清代。目前大殿主體構架基本完好,殘存的文廟照壁長約30米,高6米,牆厚度90厘米,全部由大青磚構成。 劃分為四進院落現有的照壁至棂星門為第一進,現有的棂星門至戟門為第二進,戟門至大成殿為第三進,大成殿至聖跡殿為第四進。村民盼望建設文明生態村,開發古文化、古井、石馬槽、古牌坊、古墓碑亭,冷泉、小橋流水、田園風光,這些極具特色的元素,在風光秀美的鳳門村中應有盡有。鳳門村位於海口瓊山區舊州鎮北部的南渡江邊,距今已有600年歷史。

    保持著良好的原生態特征,目前全村有20多戶200余人。村前的北君溪匯水流入南渡江。據村民說,原來的北君溪兩岸長著茂密的灌木,溪岸邊有肥沃的良田,水田兩側的高坡上長著郁郁蔥蔥的樹林,早晚有各種鳥群棲息在林中。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任瓊州知府的黃重、任瓊州府教授的黃河明從福建渡海來瓊。據稱黃重為官廉明公正,兩袖清風,深受百姓擁戴,於永樂三十年殉職於瓊州任上。

    鳳門村青瓦古祠堂中熱鬧非凡,村民們歡聚一堂,參加“渡瓊入村安居600年活動”。“暮集歸林歇,晨分繞樹啼。開門見鳳舞,村口戲溪池。”鳳門村口的這首由文化名人黃诏在546年前所作的一首兒歌,是鳳門村村民悠然生活狀態的真實寫照。這座古村被綠色環繞。走進鳳門村,村頭有一口用長約40厘米、厚約30厘米的石板壘砌而成的古方井,井口長滿了青苔,井水清澈映影,依稀可見小魚在井中游動。

    順地勢而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半鈕泉池,村民稱之為冷泉。該泉池水冬暖夏涼,冬天泉水的水溫在25度左右,是供村民沐浴和生活使用的“瑤池”。站在冷泉邊遠眺,鳳門村的石碼頭和小橋等盡收眼底。在北君溪附近有一塊高地,高地上有一座古典、幽雅的墓碑亭,墓碑亭為全石建築。在鳳門村原村口,多條斷裂的石條雜陳在亂草中,一塊長條形、刻寫著“鳴陽”兩個大字的牌坊斷成三截倒在荒草中,幾名村民正給石條上的“鳴陽”二字重新描紅。黃老介紹,這就是546年前為黃诏立的古牌坊。

    村民們都盼望把鳳門村建成一個自然和人文結合的文明生態村;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對鳳門村進行科學規劃,修復村裡的毀損文物,開發利用該村的青瓦古文化和秀麗風光,讓村民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鳳門村歷史悠久,文物豐富,山美水美,利於開發。”該項目負責人黃進全表示,舊州鎮古文化旅游項目將以鳳門村作為項目起點進行開發,注入新的文化理念。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