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暫無文物證明海口市貝丘遺址是古“建伶”縣(圖)

暫無文物證明海口市貝丘遺址是古“建伶”縣(圖)

日期:2016/12/15 15:11:07      編輯:古代建築

明年將擴大挖掘面積繼續尋找古“建伶”縣遺址 記者 符光周 攝

 

    為期近一個月的海口貝丘遺址考古挖掘工作已於近日收尾,開挖面積達到1000平方米左右,屬於前期勘探。在這挖掘的1000平方米的“探方”中,到目前為止,出土的文物尚不能證明海口貝丘古墓群遺址就是歷史上的古“建伶”縣遺址,不過據雲南省考古研究所考古領隊楊帆介紹,挖掘工作尚屬前期准備,實質性發掘工作將於明年開展,屆時將隨著貝丘遺址旁老晉安鐵路的修建擴大發掘面積,尋找古縣遺址。

    自今年11月17日開始挖掘的海口貝丘遺址,經過“挖探方”、清除“耕土層”、整理“文化層”等考古程序,挖掘出了新石器時期的螺蛳殼、瓦片,以及元代及元以前古彝族人“裸裸”的火葬坑和明清時期漢族人的土葬墓。楊帆介紹:“這次挖掘到的古墓時期較晚,最早的追溯到元代及以前,是被稱作‘裸裸’的古彝族人的火葬坑,數量在30個左右,最大的直徑為一米,小的在20至30公分之間,火葬坑的形式較為簡單,其中無葬具(陪葬物品)、無棺木,只有一些尚未燒盡的骨渣,葬坑周圍的土層因保留有‘裸裸’骨灰而發黑。”

    除了“裸裸”的火葬坑,還挖掘到了10個明清時期漢族的土葬墓。楊帆解釋:“在遠古時期海口片區主要為古彝族人的生活聚居地,隨著發展,漢族人來到這裡,因此在周圍的環境中開始有了漢族生活方式的痕跡。”在出土的漢人士葬墓中,棺木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朽損,棺木中還存放著當時人們陪葬的風水瓦、風水罐等小物件。

    楊帆透露:“盡管這次的挖掘並沒有文物可以直接證明這裡就是古‘建伶’縣,但是從目前考察所掌握的材料來看,古墓群的面積為50000平方米,跟當時的‘建伶’縣志有一定的吻合性,所以在明年的考古工作中將擴大挖掘面積,繼續尋找古‘建伶’縣遺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