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上海張元濟故居尚未復原曾在上方花園住20年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上海張元濟故居尚未復原曾在上方花園住20年_中國文物網-文博收

日期:2016/12/14 21:28: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高中時期,我總是查閱一本厚重的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現如今已經跨入或即將跨入大學校園的應屆高中畢業生,應該對那種生活依舊記憶猶新:高中的三年不時地查閱著詞典,積累著正確的字音字形與成語的用法,為了在語文的前幾題拿到盡可能多的分數。積累的過程雖然單調,但絕不無聊,也正是因為這三年的經歷,我才能正確地體會、領悟漢字的璀璨。不過,對於這本詞典的出版機構——商務印書館的了解,我所知曉的不多;而對張元濟這位中國近代出版業的奠基人、商務印書館的元老更是知之甚少。
  張元濟是嘉興海鹽人,中國近代著名出版家、版本目錄學家。他的祖先世代以藏書、刻書聞名於世,其家族號稱“海鹽張氏涉園”,以藏書、刻書著稱。或許正是因為出生在如此的“書”香門第,自幼耳濡目染的張元濟便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03張元濟年應商務印書館創辦人夏瑞芳之邀,正式主持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以扶助教育為己任”,編輯出版了教科書、教學參考書、詞典、中外名著、古籍等許多門類的書籍,使商務從一家小印刷作坊躍居我國近代首屈一指的出版企業。早在1910年,張元濟先生就提出過中國要積極參與世博會、融入世界的觀點,作為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知識的清代學者之一,張元濟並非一開始便投身於出版業中。在接受了西方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後,他主張變法圖強救國, 與梁啟超等有志之士一齊為戊戌變法而奮斗。但是,戊戌變法很快就失敗了,由於參加了維新運動,張元濟遭到了“革職永不敘用”的處罰,他也因此離京南下來到上海也正是這個契機,讓張元濟加入商務印書館,從政界涉入了出版行業。在中國近代出版業界,他這麼一耕耘就是半個多世紀, 使商務印書館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印刷所發展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歷史最久、影響最大的文化教育出版機構。1948年,張元濟當選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時曾獲得這樣的評價:“主持商務印書館數十年, 輯印《四部叢刊》等書, 校印古本史籍, 於學術上有重大貢獻。”這一評價濃縮了張元濟的對中國近現代文化出版事業所做出的貢獻,也是對他一生最好的概括。
  張元濟位於上海的故居大體位置十分好找,從地鐵站上來只需步行數十米便可到達淮海中路1285弄的上方花園。上方花園是始建於1939年的花園公寓式裡弄小區,1939年至1959年,張元濟在1285弄24號的上方花園居住了20年,當年的“上方花園”四字就是張元濟先生命名,聽聞弄口的門柱上還镌刻著先生親筆題寫的這四個大字,但到達實地後並未發現那幾個大字。初來乍到,對於上方花園西洋格式布局的小區並不熟悉,只能毫無頭緒的在小區內瞎轉悠。小區內的每座房子屋前有一個不太大的院子,居住在那裡居民大都在這院子裡晾曬衣服。在一個分叉路口的深處,我總算找到了24號房屋。這幢房子的三樓,由張元濟的獨子張樹年一家祖孫三代居住。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目前還沒全面維修和復原故居。乍看之下,這座房子給人的整體觀感可以說是平淡無奇,而標識著這兒為張元濟故居的告示牌位於院子欄桿之上,由於那兒灌木叢生,只有靠得足夠近才能發現那藏在樹木之後的牌子。若不是事前知道這兒為張元濟的故居,閒逛之時是絕不會發現這房屋所隱藏的那段歷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