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護影像調查之北水古村:空心古村落 何以系鄉愁_中國文物
日期:2016/12/14 21:27: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87歲的朱瑤寶老人獨坐在老宅的門口(7月23日攝)。這座古宅傳到他手中已是第五代。他曾和幾兄弟一起住在這座大宅院裡長大,如今兄弟們都已經搬出去居住。老人的一兒兩女也都已在縣城裡安家。老人和老伴一直堅守著祖上傳下來的老宅不肯搬出去住,但在拍攝這張照片的前幾天,朱瑤寶的老伴離世,只剩老人獨守空宅。老人擔心,自己的兒女不放心他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古村裡,會把他接到城裡住,祖上傳下來的宅子將成為一座空宅。
位於湘南資江水系漚江南岸的汝城縣暖水鎮北水村,是一座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的傳統古村落,明清時期這裡曾是當地的經濟中心。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北水古村的常住人口逐年減少。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因資江水系興修水利工程,不少村民搬遷到古村附近新建的新村居住,古村逐漸成為一個空心村,常住人口只有寥寥幾戶十幾個人,多為留守老人和小孩。
80歲的朱秀清老人曾和幾兄弟一起在古村居住了大半輩子,在他記憶中兒時的古村人口最多時有600多人,每逢重要日子古村祠堂總會聚滿同姓族人。朱秀清膝下有三兒兩女,都在外地工作安家,20世紀90年代朱秀清搬到離古村數百米遠的新村裡,如今只有哥哥朱瑤寶仍住在古村的老宅子中。在北水古村裡,大多數家庭都像朱秀清一樣,兒女們到城鎮工作老人也跟著搬出了老宅。村裡很多傳統建築因為常年空置無人照料,都已破損不堪幾成廢墟。
空心的北水古村只是面臨消亡危機的眾多中國傳統村落中的一個,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於2014年對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傳統村落展開行經11省為期3個多月的考察調研,他們以2010年曾經走訪過的尚為活態存在的1033個傳統村落為調查對象,發現這些村落中有461個因各種原因消亡,幸存572個。總數消失了44.6%, 平均每年遞減11.1%。也就是說,在此次調研范圍之內的傳統村落中,約3天就有1個消亡。
為了讓北水古村重新煥發生機,目前當地政府正在積極組織相關調研,計劃招商引資對古村進行旅游開發,對古村落進行保護性修繕並將古村打造成生態文化旅游景區。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認為,古村落的保護不只是建築修繕和恢復,更重要的是要留住原住民,切不可采取“掏空式保護”,將原住民遷出後讓古村變成只有古建築沒有靈魂的“標本”。只有一個具有生命力的“活態”的古村,才能引得來游客,留得住鄉愁。
80歲的朱秀清老人站在曾經生活過的北水古村裡,這裡的建築如今大多人去樓空,年久失修(7月22日攝)。
北水古村建築群的一角,高速公路高架橋從附近經過(7月22日攝)。
北水古村建築群的一角,高速公路高架橋從附近經過(7月22日攝)。
北水古村裡一片民居已經年久失修幾成廢墟(7月22日攝)。
65歲的朱海瑞從北水古村一片廢棄的民居邊經過。他於20世紀90年代初搬出古村到新村居住,他家在古村裡的老宅子已經有300多年歷史,如今已經荒廢。
80歲的朱秀清老人手拿朱氏族譜站在現在生活的新村的家門口,新村住房多為紅磚建造,建築風格和北水古村老宅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