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海口中山紀念堂三問

海口中山紀念堂三問

日期:2016/12/15 0:47:5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海口中山紀念堂於1926年建成,從現有記載看,極可能是全國建成最早的中山紀念堂。

  為什麼同樣是中山紀念堂,廣西、廣東等地能夠做足文章、游客盈門、影響廣泛,而海口中山紀念堂建成時間如此之早、海南與孫中山淵源如此之深,這一建築竟淪落至可能成為電動車賣場的境地?在媒體的呼吁下,海口中山紀念堂也許暫無改換門庭之虞,但對於有關部門來說,怎麼保住這座建築,怎麼讓這座承載厚重歷史的建築更好地活著?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

  在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一切與孫中山、與當年那場敲響腐敗昏庸的清政府喪鐘的革命有關的信息,都分外引人注目。

  然而,在網上百度“海口中山紀念堂”時,海南日報記者發現,這座建成於1926年、曾經見證無數歷史風雲的著名建築,出現頻率最高的竟是與“電動車”扯在一起。今年6月末,媒體披露,中山紀念堂正在裝修,將變成電動車展銷廳,一時公眾嘩然。最終,在文物部門的介入下,中山紀念堂變身賣場的打算暫時作罷。

  探究中山紀念堂的來歷,以及孫中山先生與海南人的深厚淵源,我們再次發現,試圖讓中山紀念堂成為電動車賣場的做法,無疑是亵渎歷史。

  哪座中山紀念堂“全國最早”?

  百度一下“中山紀念堂”,該詞條宣稱,“全國第一座中山紀念堂”是廣西梧州市中山紀念堂。

  新華網今年3月5日刊發的《廣西梧州中山紀念堂進行維修》一文亦稱“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梧州各界開始籌建中山紀念堂並於1928年動工建設,1930年10月建成,是國內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

  有意思的是,對於梧州中山紀念堂的“全國最早”一說,孫中山的家鄉人早就有不同意見,據廣東媒體報道,2003年11月,廣東梅州大埔縣三河壩鎮《三河中山紀念堂記》碑石重見天日,“石證”大埔縣中山紀念堂建於1929年,一躍成為“全國最早”。

  筆者無意替海口中山紀念堂爭“全國最早”,但憑借手中兩部權威志書,亦可窺見上述“全國最早”經不起推敲:

  1999年12月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海南百科全書》,其“海口中山紀念堂”詞條,清楚地記載“海口總商會於1926年發動商界捐資修建”;

  2004年12月,凝聚海口修志者心血的《海口市志》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發行,其中“文博事業”篇收錄“海口中山紀念堂”時,更是明確“該紀念堂位於文明西路北側,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520平方米。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國民政府發動商界等捐資籌建海口中山紀念堂及中山紀念亭。中山紀念堂於次年建成使用,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1926年中山紀念堂落成後,同年還在大英山北麓大道北側建有中山紀念亭一座,因暴風雨肆虐,40年代已倒塌損毀。1964年紀念堂拆除重建……”

  對比國內多座中山紀念堂的建成時間,記者發現,海口中山紀念堂,極有可能是全國建成最早的中山紀念堂!

  無論是梧州中山紀念堂、還是大埔縣中山紀念堂,都在追溯所在地與孫中山先生淵源。那麼,自古孤懸海外的瓊崖,為何會在第一時間籌款修建中山紀念堂及中山紀念亭,孫中山到底與這塊土地、與海南人有何淵源?

  孫中山與海南有哪些淵源?

  1988年,當海南正式以一個特區省的新面貌示人時,許多學者紛紛回溯海南建省的源頭,從張之洞、岑春煊直到孫中山,但毫無疑問,孫中山先生對海南改省傾注熱情之高、見解之精辟及其影響力之巨,遠超前述官員。

  2008年11月,學者鐘一曾撰文《1912,海南改省風雲》,細述了90多年前,孫中山在與廣東旅京同鄉談話時,從戰略地位、實業開發等方面,系統地拋出海南改省設想,其後,又寫成《瓊州改設行省理由書》,詳細論述海南改省之深遠意義。

  在修建鐵路方面,孫中山在他的《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有大陸鐵路修到雷州半島最南端的海安,然後於“海安再以渡船與瓊州島聯絡”的規劃。

  也正因如此,半個多世紀後,當海南建省、粵海鐵路通車這些宏願相繼實現時,海南人都會感念孫中山當年的深謀遠慮。

  我省知名文史專家符和積告訴記者,孫中山一生為革命奔走海內外,結識甚廣,但追隨其身邊而又對其革命生涯影響頗大者,不乏瓊崖身影。

  首先要提到的,當然是宋耀如。從1894年孫中山和宋耀如經友人介紹在上海結識,到其後整整二十年時間裡,宋始終是孫中山政治上、財政上的忠實追隨者,他冒著殺頭的危險,在其印刷廠中印制反清和傳播革命思想的宣傳品。在危難時刻,他在上海的寓所,也是孫中山的避難所和革命黨人的聯絡站。

  其次,孫中山娶妻宋慶齡,是名副其實的海南女婿,文昌也因此至今仍稱“國母之鄉”。

  第三,祖籍海南文昌的泰國華僑林文英,1904年結識孫中山,從此忠心耿耿地追隨孫中山革命,直至1914年為革命捐軀。據稱孫中山南下泰國期間,還曾寄宿在林文英的家中,並與其同睡在一張雙人鐵床上,人稱“一對兄弟”。

  瓊籍南洋華僑黃登科,自1892年起便支持孫中山革命,孫中山多次到新加坡都是他迎接並多方配合。此外,孫中山在海外募集革命經費時,許多瓊籍華僑盡管相對粵、閩華僑來說財力並不豐厚,但捐款十分積極。

  第四,少年從新加坡回國讀書、而後加入同盟會的海南人陳策,與孫中山相識後,憑借其過人才干,成為國民革命軍的廣東海防司令。1922年6月,在陳炯明部隊圍攻總統府的最危急時刻,恰是陳策指揮軍艦挫敗叛軍陰謀,使孫中山幸免於難,孫中山後來還認陳策為義子。

  第五,經孫中山同意建立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其兩任隊長徐成章、周士第都是海南人。

  第六,1912年隨孫中山參加廣東旅京同鄉會座談,並在發言中提出海南改省構想的陳發檀,時任孫中山秘書,他也是海南瓊山人。

  “理財人”、妻子、“兄弟”、“義子”、秘書……顯然,在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心腹幕僚中,找出一批有名有姓有分量的海南人,不算什麼難事。

  符和積認為,也正因為有這麼多千絲萬縷的淵源,孫中山逝世的消息傳到海南後,海南各界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相當隆重,各界集會、進步報刊刊發紀念文章、街道公園等以“中山”命名,海南各市縣幾乎都有以“中山”命名的學校……

  “在這樣濃烈的紀念氛圍和政治環境下,發動捐資修建中山紀念堂、中山紀念亭,無論是出於政治信仰還是海南人對孫中山的個人感情,都是順理成章的。”符和積說。

  海口中山紀念堂將何去何從?

  1926年,與海口中山紀念堂建成同一年,是海口歷史上極富意義的一年。1926年,海口從瓊山劃出設市,自此,這座新興城市一步一步崛起,逐漸取代瓊山府城成為海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964年,位於海口市文明西路的海口中山紀念堂重建,占地面積1045平方米,共二層,正門橫楣刻“中山紀念堂”五字。整個廳堂、樓座可同時容納1200人開會。

  翻閱《海口市志》可發現,從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海口市許多重要會議包括人大、政協召開的各種會議,絕大多數都在海口中山紀念堂舉行,許多重要決策出自這裡。所以,在附近老居民的回憶中,這座建築曾經風光無限。

  然而,當更理想的會議場所取代中山紀念堂時,它逐步走向沒落。盡管它一度以“愛國主義、思想道德教育的電影放映基地”的面目試圖重生,但很快難以為繼。

  民革海口市委委員、海口市政協委員羅家善曾多次建議,由省政府等牽頭,聯絡宋氏家族、在瓊台商及海外華人華僑以及熱心企業和個人共同籌資新建一座中山紀念堂,地址可選擇海口郊外海邊一僻靜處,供市民游客追思革命先驅的豐功偉績。

  羅家善為什麼這麼執著於海口中山紀念堂?因為這裡承載了民革海口市委的起步史:1956年12月,民革海口市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成立,其機關辦公地址,就設在海口中山紀念堂。

  廣西梧州的中山紀念堂,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當地不可多得的文物旅游景點;廣州中山紀念堂除接待游客外,還是各類演出承接地。今年8月20日,“盧巧音2011廣州演唱會”在此舉行;8月26日,“李翊君———瓊瑤經典影視金曲之夜”將在此上演。

  為什麼,同樣是中山紀念堂,廣西、廣東等地能夠做足文章、游客盈門、影響廣泛,而海口中山紀念堂建成時間如此之早、海南與孫中山淵源如此之深,這一建築竟淪落至可能成為電動車賣場的境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