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古代建築風水學在現代建築中的影響與運用

中國古代建築風水學在現代建築中的影響與運用

日期:2016/12/15 1:20:5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關於中國古代建築風水學在現代建築中的影響與運用,日益引起從事房地產業、建築業、裝飾業及設計界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的廣泛關注。這裡,圍繞這一課題,談談我的一些看法,以求教於學界及有關人士。

一、古代建築風水學的基本思想

  眾多考古資料證明,重視人的居住環境,這是中國本土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早在六、七千年前的中華先民們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選擇與認識已達相當高的水平。仰韶文化時期聚落的選址已有了很明顯的“環境選擇”的傾向,其表現主要有:(1)靠近水源,不僅便於生活取水,而且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2)位於河流交匯處,交通便利。(3)處於河流階地上,不僅有肥沃的耕作土壤,而且能避免受洪水侵襲。(4)如在山坡時,一般處向陽坡。如半坡遺址即為依山傍水、兩水交匯環抱的典型的上吉風水格局。頗具啟發意思的是,這些村落多被現代村落或城鎮所迭壓,如河南洪水沿岸某一段范圍內,在15個現代村落中就發現了11處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甘肅渭河沿岸70公裡的范圍內,就發現了69處遺址。可見,遠古時代的人們對聚落選址因素的考慮很是講究,這個古老的傳統根深蒂固地遺留在後人的腦海中,並具體顯現在許多現代城市、村鎮的選址與建設中。從上古文化遺址情況中還可判斷,人們聚居的地區,已出現了較為明確的功能分區。如半坡遺址中,墓地被安排在居民區之外,居民區與墓葬區的有意識分離,成為後來區分陰宅、陽宅的前兆。新石器時代原始居住形式的不斷改進,反映了人們隨環境而變化的適應能力,對原始聚落的位置選擇,也體現了遠古先民對居住環境的質量有了較高的認識水平。總之,人們在觀察環境的同時,開始了能動地選擇環境。

  從殷商之際的宮室遺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們對河流與居住環境之關系的認識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今河南安陽西北兩公裡的小屯村,是殷商王朝的首都。這裡洹水自西北折而向南,又轉而向東流去。就在這條河流的兩岸,其南岸河灣處的小屯村一帶,是商朝宮室的所在地;宮室的西、南、東南以及洹河以東的大片地段,則是平民及中小貴族的居住地、作坊和墓地等;其北岸的侯家村、武官村一帶則為商王和貴族的陵墓區。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宮室區、民居區還是生產區、陵墓區,它們都是位於河水曲折懷抱之處,這充分證明了後世風水學中追求“曲則貴吉”理念源遠流長。正如《博山篇•論水》中所說:“洋潮汪汪,水格之富。彎環曲折,水格之貴。”蔣平階《水龍經》亦曰:“自然水法君須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沖去不直,橫須繞抱及彎環。”“水見三彎,福壽安閒,屈曲來朝,榮華富繞。”總之,對水流的要求是要“彎環繞抱”,講究“曲則有情”,因為“河水之彎曲乃龍氣之聚會也。”(《陽宅撮要》)

  再則,風水學中以河曲之內為吉地,河曲外側為凶地。《堪輿洩秘》曰:“水抱邊可尋地,水反邊不可下。”《水龍經》亦認為,凡“反飛水”、“反跳水”、“重反水”、“反弓水”一類的地形均為凶地,不利於生養居住。所謂“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環朝穴。水乃龍之接脈,忌乎沖射反弓。”顯然,這是古代先民在對河流地區的自然環境與城鄉建築之關系作了長期的觀察與實踐中得出的結論,這一結論與現代河流地貌關於河曲的變化規律是相吻合的。換而言之,古代建築風水學中所總結的“水抱有情為吉”的觀點,就是根源於此種科學認識的基礎之上。

  其次,風水學強調城市與建築的“面南朝陽”,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著非常合理的科學依據。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與《周易》之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周易•說卦》曰:“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後世人謂帝王統治國家的方略為“南面之術”,即源於此。此外,中國的天文星圖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繪制的,地圖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視地理方法繪制的。所以中國古代的方位觀念也很獨特:前南後北,左東右西,而與今天人們普遍使用的源自西方的方位觀念(上南下北)恰好相反。這種“面南朝陽”思想的產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環境特點決定的。因中國處在北半球中,陽光大多數時間都是從南面照射過來,人們的生活、生產是以直接獲得陽光為前提的,這就決定了人們采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再者,面南而居的選擇亦與季節風向有關。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風,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濕的偏南風,這就決定了中國風水的環境模式的基本格局應當是坐北朝南,其西、北、東三面多有環山,以抵擋寒冷的冬季風,南面略顯開闊,以迎納暖濕的夏季風。

  由於是“面南而居”,風水學中往往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來表示方位。如《葬書》說:“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陽宅十書》曰: “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汗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於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為風水中推崇的四個方位神的名稱。但風水中何時開始使用這四種動物作為方位神,一時無從稽考。不過,在河南淄陽西水坡發現的距今6O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墓葬中,有著一幅圖案清晰的用蚌殼砌塑而成的“青龍”、“白虎”圖形,分別位居埋葬者兩側。如果墓葬中的“青龍”、“白虎”圖形也有著指方位的作用,那麼後世風水著作中關於“青龍婉蜒,白虎蹲踞”的思想就可追溯到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其實在上古時代,人們已有了較明確的方位神的觀念。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說:“行,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此四個方位神的名字又代表四個天神的名字,構成南北東西四個天象。故《淮南子•天文訓》曰:“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四方之神,後為道教所尊奉,以致在中國文化中影響廣泛。

  青龍、白虎等四神作為方位神靈,各司某職護衛著城市、鄉鎮、民宅,凡符合以下要求者即可稱之為“四神地”或“四靈地”。其條件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頭下顧,朱雀方向的山脈要來朝歌舞,左之青龍的山勢要起伏連綿,右之白虎的山形要臥俯柔順,這樣的環境就是“風水寶地”。

  風水寶地的構成,不僅要求“四象畢備”,並且還要講究來龍、案砂、明堂、水口、立向等。《陽宅十書》說:“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富,最為切要。”“陽宅來龍原無異,居處須用寬平勢。明堂須當容萬馬……或從山居或平原。前後有水環抱貴,左右有路亦如然。”“更須水口收拾緊,不宜太迫成小器。星辰近案明堂寬,案近明堂非窄勢。此言住基大局面,別有奇特分等第。”這是一種從大環境而言的風水寶地模式:即要求北面有綿延不絕的群山峻嶺,南方有遠近呼應的低山小丘,左右兩側則護山環抱,重重護衛,中向部分堂局分明,地勢寬敞,且有屈曲流水環抱,這樣就是一個理想的風水寶地。正如佛隱《風水講義》中所說:“靠山起伏,高低錯落,曲曲如活,中心出脈,穴位突起,龍砂虎砂,重重環抱,外山外水,層層護衛的發福發貴之地。”

  從現代城市建設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慮整個地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生態系統。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巖性、構造、氣候、土質、植被及水文狀況。只有當該區域各種綜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協調、彼此補益時,才會使整個環境內的“氣”順暢活潑,充滿生機活力,從而造就理想的“風水寶地”――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活環境。對於中國常見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個具有生態學意義的典型環境。其科學的價值是:背後的靠山,有利於抵擋冬季北來的寒風;面朝流水,即能接納夏日南來的涼風,又能享有灌溉、舟楫、養殖之利;朝陽之勢,便於得到良好的日照;緩坡階地,則可避免淹澇之災;周圍植被郁郁,即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調節小氣候,獲得一些薪柴。這些不同特征的環境因素綜合在一起,便造就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環境。這個富有生態意象、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或村鎮,也就是古代建築風學中始終追求的風水寶地。

二、古代風水學對現代城市規劃與建築的啟示

  在古代風水學中,經常把大地比作人體來考慮各種因素,對此風水中有一句話叫作“相地如相人”。如《玄女青囊海角經》曰“支龍形勢,如人之狀,然其身一動,則手足自應;將主一出,則群兵必隨。”“本身之龍要長遠,身體必要端正為上,手足必以相合為佳,長幼必以遜順為貴,主賓必以迎接為奇。”在這種人、地類同思想的基礎上,風水中常據人體的結構將龍脈之真穴分為三種穴,一在頭部,二在臍眼,三在陰部,其具體位置是:“上聚之穴,如孩兒頭,孩子初生囪門未滿,微有窩者,即山頂穴也;中聚之穴,如人之臍,兩手即龍虎也;下聚之穴,如人之陰囊,兩足即龍虎也。”(清孟浩《雪心賦正解》)在清《六圃沈新先生地學》中即收有一幅以人體之“竅”為原型的風水穴位圖,最能形象逼真地體現這種人、地同類的理念。

  由於古代風水學的基礎是建立在中國傳統哲學的陰陽與元氣說之上的,所以自然而然的將“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思想作為融貫整個風水學的靈魂。古代中國人很早就發現太陽、月亮及28星宿及金木水土火五大行星的運行規律,以及它們同地球晝夜節令變化和災情間的關系。在古人看來,天地的運動直接與人的生長相關。《履園叢話》說:“人身似一小天地,陰陽五行,四時八節,一身之中皆能運用,”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人體與宇宙同構。天地分為陰陽,人體亦分陰陽。天地有五星五岳,人體亦有五官、五髒。天分成十天干,表示地球繞太陽轉一圈,人亦對應有十指。地分為十二地支,表示一年月亮繞地球十二圈,人亦對應有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人的整個經絡系統隨著時間的先後,年、月、日、時辰,周期性地氣血流汪,盛衰開合,人應時辰月令,這一切都暗示著我們,人類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它凝聚著整個宇宙的生命,人體完全是與宇宙相合的,人體之氣與宇宙之氣以交流的。“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天地與初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元氣在宇宙天地間回蕩,氣在人體中聚合,人實際上被視為自然生態鏈的一環,與大自然相比,人是渺小的。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動要吻合於自然,要取得與天地自然的合諧相處。因此,要避免在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氣息與環境中生活,人的建築活動就要利於自然的合諧。風水說中用氣來解釋自然環境,在人與天地自然環境的關系中,只要按照氣的運動變化規律,也就是按照自然的秩序,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合諧,就會獲得平安與快樂,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風水選址的基本意義就是為人類尋找適當的居地。而藏著天地間生氣之地域,即為人類生長繁衍的理想居地。概括地說,風水理論的一切具體措施也就是圍繞如何尋生氣之凝聚點,如何迎氣、納氣、聚氣,通過對宇宙天地之氣的迎合、引導和順應,使人體之氣與之產生合諧,從而有助於改善居住環境,保證人類的身心健康及後世的昌盛。從這種意上看,風水可以說正是使宇宙之氣與人體之氣和合的藝術。風水最重理想環境的選擇,而風水的理想環境主要由山和水構成,其中尤以水為生氣之源。《水龍經》中說:“穴雖在山,禍福在水。”“夫石為山之骨,土為山之肉,水為山之血脈,草木為山之皮毛,皆血脈之貫通也。”因為石為山之骨,水為山之血脈。山以水為血脈,本身就是有機的。《黃帝宅經》的觀點更為明確:“宅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肉,以草木為毛發,以捨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若得如斯,是事俨雅,乃為上吉。”這裡明顯地把宅捨作為大地有機體的一部分,強調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和諧,這是風水關於建築思想的主旨。亦有著非常深厚的哲學底蘊,如《管子•水地篇》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王充《論衡•書虛》說:“天地之有百川也,猶人之有血脈。血脈流動,泛揚動靜。”

  中國古代建築受風水影響最大的就是追求一個適宜的大地氣場,即對人的生長發育最為有利的外環境。這個環境要山青水繡,風調雨順。因為有山便有“骨”,有水便能“活”,山水相匹,相得益彰。所以,幾乎所有風水環境均講究山水相配,並按照一定的風水空間結構進行組合。為什幺許多風水地能成為人們修心養性、休養生息的理想場所呢?原因在於其山水組合合理,能給人一種幽雅舒適曠神怕的感覺。從這種意義上講,“地靈人傑”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難怪乎人們會孜孜以求地追求合理組合的山水環境。

  人類社會在經歷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大發展”之後,開始對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後果作總結和反思,發現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據棄自然、毀壞自然,將人與自然本應和諧的關系推向了反面,並嘗到了由此而帶來的種種“惡果”,如氣候異常、環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調等等。然而,人畢竟是人,有主觀能動性,能自我調控自己,世界各國圍繞“人與環境”這一命題采取了種種對策。19世紀末,美國出現了“城市美化運動”,英國出現了“田園城市”的思潮,所有的這一切都反映了人們要求與環境和諧、重歸大自然的願望。“田園城市”一度付諸實踐,其思想啟迪了不少城市規劃學家,大多新的城市設計方案就是從這裡受益的。中國在50年代提出“城鄉園林化、綠化”的對策之後,又於1993年2月召開了中國“山水域市討論會”,錢學森先生指出,21世紀的中國城市應該是集城市園林與城市森林為一體的“山水城市”。規劃學家吳良鎬先生指出:“中國城市把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形成這些特點的背景是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並與重視山水構圖和城市選址布局的'風水說'等理論有關。”吳先生獨具慧眼,認識到了風水說在中國古代城市選址和山水構圖中的重要作用;也啟示我們,風水說關於山水空間的有效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規劃建設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三、古代建築風水學的現代運用與價值

  屬於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古代建築風水學,由於時代與歷史的局限,必然有著許多虛幻不實的成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並用當代的語言與科學的理念去闡釋傳統的思想,以更好地服務於社會,這是從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學的專家學者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任務。

  首先,要跳出傳統風水學中“玄之又玄”語言怪圈,用淺顯易曉的現代表達手段,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風水學的精義及現代價值。其次,應適應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善於將最新的科技成果當作“點金石”,去點化傳統風水學,使其脫胎換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傳統風水學的精華發揚光大。第三,要適應當代城市建設、房地產開發及建築業的高速發展,研究面臨的各種新的問題,敢於創新,盡快地促進風水學的現代化,即將傳統風水學中精華有機地融入當代建築學之中。

  當代社會的發展,是以城市建設為中心的。但眾多的城市卻沒有山巒,或缺少河流,似乎與傳統風水中強調的依山傍水距離甚遠。但只要略加變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傳統風水寶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風水狀況時,可以將一座座的樓房看作是重重迭迭的山峰巒頭,左右護砂,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可以將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道路,看作是一條條的河流溪水。因為對於城市、民居建築而言,自然環境即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響,遠不及毗鄰宅周的其它屋宇、牆垣及道路等影響更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形方法中,龍、砂、水、穴遂被賦予了新的特殊喻義而加以應用。正如《陽宅集成》所說:“萬瓦鱗鱗市井中,高屋連脊是真龍。雖曰漢龍天上至,還需滴水界真宗。”《陽宅會心集》亦說:“一層街衢為一層水,一層牆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屋宇即為案山。”在遵循傳統風水學基本理念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與發揮各個地區、各種先天條件的優越性,細心發現個別地區的先天缺陷,並通過各種努力去改善其整體環境,去完善這個小區的建築,同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這裡例舉海口國際交易中心的設計方案,可以稱為將風水理論用於現代建築設計成功的一個典范。下面依據焦毅強《風水理論用於現代建築設計初探棗海口國際交易中心方案設計》一文加以介紹。

  海口國際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海交中心)是海口市擬建設的一個以展覽、交易為主,兼容辦公、旅館等功能的綜合設施,建成後將成為海口市對外開放的新的經濟和貿易中心。海交中心選址於市中心區,占地76,940平米,建設面積約24萬平米,由會館、賓館、寫字樓三部分組成。現代城市中類似的綜合性建築,大多數是各個部分相對獨立,將各個不同功能建築的入口安排在不同方向的街道上;即使是一面臨街,也將幾個功能區的入口絕對分開,並對各自的外部空間作均質處理,這種方式雖然是基於對功能和交通的考慮,但不可避免帶來以下弊端: (1)空間感覺分散,向心感不強。(2)難以形成集中的城市公共空間。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代表西方建築思想的設計方案方式與中國傳統風水思想相悖。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出發:小至家庭住宅,大致大型復雜的綜合性建築群,乃至整個區域,都可視為一,即天地人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一個整體。因此任何規模的建築,都可以撜瑪為藍本進行設計或規劃。

  據此,擔任設計任務的焦毅強等設計師,依循中國傳統之文脈,把整個海交中心作為撜瑪來設計構思。即在撟芡忌杓茢之中,合理地運用了傳統風水中的摼判欠曬〝,並對摷獢撔讛之說賦予新的含意,而成為現代設計可借鑒之方法。具體的做法是:(1)將整個設計方案按九宮格劃分。(2)確定總入口作為宅門的坐宮卦位,稱為摲粩。(3)遵循摷亟ù笪荩椎厣儆沒虿揮脭的原則,布局建築,即靈活地運用九宮圖進行建築布局。

  他們根據城市的主干道的人流方向確定中心的總入口在東南,找出伏位在東南的宅形凶吉方位圖。據方位圖可定:(1)北、東兩向吉地高起,應成為重要的圍合要素,因此安排寫字樓、賓館等主要高層建築。(2)西南、東南、東北向為中性方位,則安排賓館側翼,分會館等附助建築及綠化用地和停車場。(3)西側和西北凶地較多,只安排體型低短的非居住性的會館,其它為室外展場,建築間隙較大,空地較多。

  由此結合外空間設計形成了一套相當理想的設計方案,特點為:(1)形成以會館為中心的圍合性布局,會館、賓館、寫字樓擁有共同的公共活動區域,使其功能和形式得以有機聯系,增強了整個方案的統一性。(2)建築布局上有疏有密,這既從功能和形式上形成張弛效果,又為未來發展留下了面積余地和擁有較大的綠化用地。(3)將外空間作為交易活動的室外場地,形成內部圍合的“現代院落”的模式。(4)寫字樓、賓館、會館三面圍合,形成具有封閉性的圍合空間。這一空間由兩個相連的方形“院落”組成。第一層次院落主要解決人口的交通問題,並為城市提供一塊較公共性的空間。第二層次院落封閉性較強,東西兩側建築相距50米,建築高度20多米,院落縱向延伸,主要為交易中心的內部人流解決交往、休息問題,並提供室外交易場地。兩個院落既相隔又相連形成整個建築群的“虛軸線”,有利於“氣”的會聚、疏導、通暢。(5)整個建築組群劃分為各個相對獨立的局部性空間,連續的空間序列,引起觀賞點的變化,從而感受到空間尺度也是不同的。這裡靈活地運用了傳統風水理論中的“形”、“勢”概念,把建築群體內大范圍的外部空間,具有為觀賞目標的遠觀視距為“勢”,用於總體空間的把握,約在200米左右;而20米左右的尺 度予人以人情味,可認識到建築的細部,稱為“形”,用作細小的外空間劃分。隨著人們的行進,遠勢近形的相互轉化,而予以生動的視覺效果,獲得以尺度轉換為基礎的空間的動態感知。

  正是基於中國古代哲學“天人合一”的思想,該設計方案力求一種優美,賞心悅目的自然美:(1)追求多層次的景觀,通過建築的收合來劃分空間層次,也劃定了近景、中景、遠景等景觀層次。利用建築體量間的空隙,使空間通透引入多層次景觀。(2)創造曲線美、動態美的景觀:高聳的寫字樓挺拔向上;賓館的曲線形平面及頂部層層退台;會館的曲線形屋頂提示了自然山水和中國古城中連綿連纏的曲線形輪廓,有韻律的動態美打破和中軸構圖的呆板,憑添了海邊的浪漫氣息。(3)建築體量東、北兩向高峻纖秀,西向低矮龐大,形成均衡布局。建築分布高低錯落,疏密有序,綠化掩映其間,從每一條街區看都構成穩定的三角形構。

  總而言之,設計師們把海交中心作為海口市一座重要的現代建築,以現代的功能和技術條件為前提,始終保持形式和功能的統一。但在方案構思中,對古代建築風水學的精髓及原則,敢於創造性的運用,超越外形模寫的巢穴,不拘細節,以風水理論的博大精華,從而創造出一座充滿“寫意”的現代建築。值得當代的設計界、建築界及從事古代建築風水學的同仁們學習、借鑒,以促進中國建築的現代化。

  歷史上最先給風水下定義的是晉代的郭璞,他在《葬書》中說:"葬者,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雲:"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這就是說,風水是古代的一門有關生氣的術數,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

  什麼是生氣呢?《呂氏春秋-季春》雲:"生氣方盛,陽氣發洩。"生氣是萬物生長發育之氣,是能夠煥發生命力的元素。

  在郭璞之前,風水還有其它名稱:形法。《漢書•藝文志》有形法類,其中載錄有《宮宅地形》二十卷。日本學者泷川資言在此條下注雲:"說風水方位之形法包括相地相形,也包括相人相畜,這是它與後世風水的不同之處。" 堪輿。堪為天,輿為地。堪又與勘、坎有相通之義。漢代就有了以堪輿為職業的人。《史記-日者列傳》有褚先生記:"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可見,堪輿家有擇時的職責。

  《漢書-藝文志》載有《堪輿金匾》也是說風水方位之書。此外又有稱風水為青囊、青烏、相宅、地理等。

  對於風水一詞,《辭海》的定義是:"風水,也叫堪輿。舊中國的一種迷信。認為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著或葬者一家的禍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近年來學者們對《辭海》的定義持不同見解,主要傾向是不同意將風水與迷信劃等號。尹弘基在《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年第一期撰文說:"風水是為找尋建築物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系統,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布局的藝術,不能按照西方概念將它簡單稱為迷信或科學。"潘谷西教授在《風水探源》一書的序言中指出:"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其范圍包含住宅、宮室、寺觀、陵墓、村落、城市諸方面。其中涉及陵墓的稱陰宅,涉及住宅方面的稱為陽宅"。最近台灣學者又提出風水是地球磁場與人類關系學"。看來,風水大有被抬高扶正的趨勢。

  在論及風水界時,我們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我認為:風水學是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擇吉避凶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一種有關陰宅與陽宅的理論與實踐系統的理論,是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積澱。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環境景觀學、生態建築學、宇宙星體學、地球磁場方位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合一的綜合性科學。

 在中國古代建築中風水中陰陽相輔、陰陽合德的觀念,有著充分體現。總體上,較正規的官式建築與公共建築,主要包括皇宮、廟宇、皇陵、官衙和城門等,一般都嚴謹、高大,相對表現出陽剛特征;而民居建築,一般都布景靈活、謙和自然,相對表現出陰柔特征。
  從地域來說,北方建築陽剛之氣較重,南方建築陰柔之氣較濃。如江南農村住宅,多樸素自然、白牆青瓦、依山傍水,與幽林曲溪自然融化,親切、秀麗而又含蓄。同一個建築物單位或建築群,也有陽剛、陰柔之美的對比。
  以北京紫禁城論,總體上有陽剛之美,而以三大殿與左右配殿相比,則前為陽剛,後為陰柔,以三大殿與御花園比較,又前為陽剛,後為陰柔。北京故宮以乾清門為界的“前朝後寢”的功能劃分,就是這種陰陽平衡的理念體現。外朝為陽,所以三大殿氣勢恢宏,極呈陽剛之美,其建築基數也多為陽數,即奇數,如三大殿、五重門,九開間面闊,五開間進深,三層台基等。內廷為陰,所以布局精巧,體現陰柔之美,其建築基數也多為陰數,即偶數,如東西合為六宮,左右合為十所,乾清、坤寧兩大殿之間,還要來個交泰殿突出一下陰陽交泰、乾坤相通的風水主題。從其左右分區看,也是一條中軸線將整個故宮分為東陽西陰兩半(中國住宅以向南為吉,故左側為東主陽,右側為西主陰),太子為陽,因此供其起居學習的文華殿、南三所等都建在東面,歷史上有“東宮太子”的俗稱,也是沿襲這條原理,後妃為陰,她們居住的壽安宮、慈寧宮等都建在西面。
  一般認為建築為實屬陽,庭院為虛屬陰;室外為陽,室內為陰;石土為陽,林木為陰;水為陽,山為陰;南為陽,北為陰;高為陽,低為陰;受陽光直射空間為陽,陰面空間為陰;地上為陽,地下為陰。陰陽相生,陰陽和諧觀念,在中國古建築中無所不在。在建築選址方面,一般認為背山面水為佳。山為陰,水為陽。背山面水的場地給建築提供了陰陽相生的環境。相對來說,庭院場地為陽,樹木花草為陰。
  場地設計方面,中國古代建築一般都將建築、園林或庭院融為一體;建築為陽,園林、庭院、天井為陰;在庭院中,一般喜歡植樹種花。古代園林設計中,經常模仿太極圖,以地面為陽,水面為陰,呈現陰陽交合、陰陽平衡的狀態。古人認為方位有主從,可分陰陽,南北相比,北為尊。古代首都一般建在北方,所謂面南稱帝。明朝開國時期首都建在南京,不久就費時費力地遷到北京。陰陽與尊卑思想,結合日照的特點,使得建築坐北朝南成為古建築的普遍要求。
  古人認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古建築一般都遵循這樣的陰陽數理。如紫禁城內城的城門配置,南設三門,南為奇數,為陽;北設二門,北為偶數,為陰。又如中國古塔,認為天在上,所以建築層數要配合天數,即奇數;地下是方的,在下,所以平面形狀要合地數,即偶數,塔的平面都是偶數邊形,如四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