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遵譚:古鎮穿越兩千年
日期:2016/12/15 16:24:01   編輯:古代建築
遵譚鎮湧潭村,處處古樹參天。海南日報記者蘇建強 攝
94歲的湧潭村老奶奶鐘玉英斜靠在椅子上,半瞇著眼睛,享受著初冬的陽光。見有生人來,她只是微微笑,低聲喃喃一句誰也沒聽懂的話,又歸於靜寂。
鐘奶奶的身後,是蔡家一連四進的宅院,代表著四代人,一代接一代蔡家人,接力營造著自己的家園。記錄他們努力的,是每一進宅院的建築和雕刻工藝,大同而小異、別致又精美。回味著每個宅院的時代雕琢,很容易就會陷入對一段段歷史的無盡遐想……
這裡,是海口市遵譚鎮,一個不小心就會觸碰到歷史的地方。在這裡,門內檻外穿梭著歲月,一霎便是2000年;在這裡,道上路旁刻錄著往事,悠然已過數百年;在這裡,井湧泉流映照著時光,叮咚聲唱新世紀。
人說,讀懂了遵譚,就能更好地讀懂海南。因為這片土地,是從2100年前的珠崖故郡走來。
2000年古郡: 古門、古井、古石路
這是座簡陋至極的山門:半米寬,兩米高,十來塊火山石粗粗壘成左右門柱,頂部橫搭著一條長石板,權作門頂框。就這樣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門,名字卻很大氣:神嶺門。門礎所在的小山崗,有個更大氣的名字:“珠崖神嶺”。
門內,是一座名為“郡內”的小村;門外,則是一個號曰“珠崖”的千年古井;一條半掩沒在青草中的石板路,蜿蜒在小山崗上,穿過山門,將村子和古井連接起來。
熟悉本地掌故的王定豐,背著雙手走過去,經過山門時用手摸了摸門柱石,緩緩地、輕輕地,似乎怕驚嚇到歷史。
“這裡曾是珠崖故郡,這門可能是當年城門遺址。”在他的敘述中,珠崖郡這個西漢中葉即建即廢,仿佛只存在於傳說中的城池,瞬間鮮活起來。
一座高大的城門,矗立在山崗上,巍峨的城牆環抱著城池。郡內小村,當年曾經人煙阜盛;狹窄石路,那時應是寬闊驿道。
800年老村: 老坊、老道、老精神
在湧潭村,十多位網友騎著山地自行車,沿著新修的綠道,一路魚貫穿過“文瑞”和“青雲萬裡”兩座牌坊後,又忍不住停下來,紛紛攝影留念。
建於明中葉的兩座古牌坊,是為紀念該村兩位先祖的,他們分別中進、中舉,因官清廉或造福鄉梓而獲殊榮。從此,每個來此嬉戲的學童,有了效仿的榜樣。
這個800多年歷史的古村,科舉時期共有18名學子中進中舉。村口一條官道,就是17世紀官府表彰3位進士而修建的。歲月更迭,官道只殘存一小段,卻未影響它在眾人心中的精神象征意義。
在儒馮村,有座丹發古井,台階176級,是人工開鑿千層玄武石壁而得,井身四周斷石赫然。在卜創村,人力鑿石仍在繼續。為建生態文明村,村民撿石塊、打碎石,用自己雙手建成了3.5公裡的村道。
60年新鎮: 新井、新路、新景象
在鹹諒村田洋間,65歲的老農陳誠忠蹲在菜地上,麻利地種下一棵棵辣椒苗。“這幾年菜比以前好種多了。政府幫建了大棚,打了機井,水管通到每塊地上;田洋道路硬化,車子開到地頭。”他笑著說,如今每畝最高年賺上萬元。
缺水和交通不便,曾是遵譚的普遍困難。如今在政府扶持下,人們正在不斷超越曾經的困境。
“我們要創造海南原味的鄉村文化產業區。”在鎮委書記王興旺看來,作為海口觀瀾湖後院的遵譚,旅游前景光明。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新園、國色珠崖鄉村產業區的落戶就是證明。屆時,珠崖古郡、鄉村文化、羊山風貌,都將因之煥發全新風采,百姓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過。
東譚村聽雨軒農家驿站又迎來一批新客,村裡人早已見怪不怪。各地客人到這裡,徜徉在古村落,沉醉在歷史中。而在整個遵譚鎮,隨著網狀綠道的修建,也有越來越多的驢友到此一游。
時間一如既往,正在海南島上悄然完成又一次更替,萬物年輪在這裡度過了新一次擴張,恰如2100多年前的珠崖古郡。今人,終將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而這塊土地,卻會在時光的打磨下,日盛一日,熠熠生輝。
小貼士
行:從海口出發,沿東線高速向南到新坡路口下,折向西北約10公裡即到。
玩:觀瀾湖度假區距離遵譚鎮4.2公裡,新的熱帶野生動植物園選址於遵譚與鄰鎮交界處。
吃:特產菠蘿蜜、羊山壅羊。
古跡:境內東譚村有珠崖郡治遺址(待考),現存有珠崖神廟、古井、神嶺、靶台、馬棚、古城牆、噴泉等遺跡,有謝王、郡內、樂官、東堡等十三個古村落;還有800多年歷史的湧潭古村,是宋代漢人遷瓊蔡氏先人始居地。村裡現存古牌坊、古墓群、古官道,全村共有14架牌坊,現已修復三架,是我省罕見的牌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