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古建築應全方面抓起修繕腐朽跟漏雨問題

古建築應全方面抓起修繕腐朽跟漏雨問題

日期:2016/12/15 1:24: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建築經過幾百年、上千年的風吹雨打,損壞不可防止,而對其維護的主要方式就是維修。正如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所說:“大修是必要的,這也是我國建築史幾 千年的傳統。這種基本性的修繕,為的是徹底處理古建築年久失修的問題。這就需求有相當的經濟、技術實力支撐。此次修繕工程,除故宮是自籌資金外,其他7個 項目的資金全部來自北京市財政撥款。據悉,市財政從2003年至2007年將每年撥款1.2億元用於北京市文物修繕工程,這足以顯現中央及北京市政府對古都琉璃瓦維護的注重水平和措施力度。如此大范圍的古建修繕工程,是建國以來北京市乃至全國初次,因此每個修繕計劃都要經過最高級別的、最權威的文物專家重復論 證。富麗堂皇就是讓人一看就能直接覺得到當年的風采。比方故宮,要讓人一走進去就能感遭到皇家氣度,因此要按其最輝煌的時分——康乾盛世時的樣子來修。
    天壇,建於明永樂十八年,是中國眾多祭祈建築中最富代表性的建築,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是北京古都風貌最突出的組成局部。祈年殿院是一座方形磚城, 是天壇古建築群的中心局部。它閱歷代屢次修繕,拆改動動較大。永定門是本次修繕工程中唯一的非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它曾是明清北京城的外城中央城門,該 門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大修正建城樓,其後又閱歷代修繕。那麼像這樣在遺址上復建起來的建築,還是文物嗎?從 事了64年古建築琉璃瓦研討的羅哲文先生是這樣以為的,古建工程要恪守以下四個准繩:堅持原來的規劃、方式、外觀等形制,堅持原來的梁架等構造,堅持原來的木、 石、金屬等資料,堅持原來的施工工藝。因此,他說,復建的永定門能夠稱作文物。羅先生還重復強調,要詳細問題詳細剖析,不能混為一談。
    歷數近年來嶺南歷史建築維護的案例,許多都與這位老教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投身於嶺南古建築修復工作近30年,年逾花甲的湯國華至今仍充溢干勁。修復古 建築的軀殼,使其內涵和價值得以持續,已被他當做一生為之斗爭的事業。而他也被譽為“嶺南建築研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奔走於城市巷道和鄉間田野,對古 建築的一磚一瓦重復丈量——這是湯國華工作的常態。固然在旁人眼中,這些工作內容不免過於單調,但湯國華卻事必躬親,數十年如一日。在跨進建築藝術的大門 之前,湯國華當過民辦教員,也做過木工,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被派至華南理工大學進修進修,才逐步與嶺南古建築結下了不解之緣;關於將古建築改建為現代商 業區的開發形式,湯國華深惡痛絕。在恩寧路改造工程中,他堅持以為不能照搬上海新天地的做法。數年前,袁藝峰跟隨湯國華到番禺留耕堂做測繪工作,並擔任丈 量祠堂牌坊的斗拱。斗拱間隔空中較高,且構造十分精巧復雜,袁藝峰只能沿著扶梯爬上去,用手伸進去探索並揣測它的結構。
    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湯國華”和“建築”兩個關鍵詞,看到的大多是湯國華對古建築維護提出的倡議。在近年來的城市改造運動中,湯國華憑仗過硬的專業學問頻頻 發聲。湯國華最大的心願之一是培育一批有志於維護嶺南古建築等文化遺產的學生,而這一心願正在漸漸變成理想。在湯國華的影響下,本來學習景觀設計的袁藝峰 報考了湯國華的研討生。對古建築抱有濃重興味的肖藝痛快辭掉了工作,重新回到校園,跟隨湯國華從事古建築維護的研討。隨著民眾維護古建築認識的覺悟,越來 越多人和事的湧現,讓湯國華感到本人並不孤單。在沙面測繪時,他看到了沙面幼兒園許多小朋友用稚嫩的筆觸描畫出古建築獨具神韻的景色。去年7月,在廣東省 委十屆七次全會上,“建立文化強省”的概念初次被提出。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表示:“不要讓嶺南文化在我們手上斷代”。在省政府的支持和推進下, 廣東對嶺南古建築等文化遺產的維護工作已略見效果,但具有歷史價值的青瓦建築遭拆遷之事依然時有所聞。除了自上而下的力氣,許多來自民間的熱心人士自發構成的 力氣同樣不容無視。在近年來的舊城改造規劃中,來自底層民眾和各路專家學者的發聲越來越激烈。他們試圖以各種無聲或有聲的方式表達本人的訴求,維系廣州的 文化之根,讓上一代人的記憶在這一代持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