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楊氏木匠是晉北一代木結構建築工藝的代表者

楊氏木匠是晉北一代木結構建築工藝的代表者

日期:2016/12/15 1:30:58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隨意走進一家民居,滿眼的雕梁畫棟,磚雕、石雕、木雕,古建築材料在這裡隨處可見,這些可以被視為藝術的東西,在這裡卻是司空見慣的,家家戶戶都住在古建築裡。山西代縣雁門可謂是不去不知道一去嚇一跳。

    山西代縣雁門的房屋主體為木質結構,其中,木構技藝又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體,在世界建築史上,其歷史悠久、體系獨特、建築遺產豐富且延綿不斷,直觀展現出了傳統木構技藝旺盛的生命力。山西代縣的雁門楊氏木工技藝分布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雁門關及其周邊地區,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楊氏木匠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建造的土木結構民房和寺觀廟宇,雖然歷經了五百余年風雨侵蝕和地質災害,但其大木架仍然保持完好,足見其工藝精湛。代縣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雁門古建築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民間木結構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這項古老的建築工藝仍然昌盛不衰。

    目前掌握的磚雕建築技藝包括全國僅有的扇股麻花挑角技術及工藝、傳統多層建築的梁架結構起重運料安裝技術及工藝、傳統建築的彩畫和塑像技術及工藝等,這些技藝不僅體現了傳統建築實用、省料、美觀的特點,同時在古建築的維修、復建、拆遷、裝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山西代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其境內眾多文物古跡皆有研究歷史發展和建築藝術的價值,遺存至今的古建築,特別是大量的明清建築,構成了龐大的維修工作量,這些建築具有極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在發展旅游業的大背景下,作為旅游資源還具有極重要的經濟價值。應縣木塔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復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古建築工藝就會相應地延用多久。如果說隨著傳統鄉土建築被現代新鄉土建築所取代而終究會擺脫傳統工藝技術的話,那麼基於古建築修繕、重建所不可缺的傳統工藝技術卻是永無止境的。還是從歷史文物保護的角度,都離不開傳統的工藝技術,歷史建築、文物建築存在多久,針對古建築維護、古建築修繕的工作就需伴隨多久。古建技術有其獨特的持續性和延傳性,以及持久的鮮活性與實用性,它不僅逐漸形成了一個行業,也形成了一門學科。

    古建築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包括北京故宮等古建維修工程都活躍著代縣的木工技藝傳人。為了更好地發展這項技藝,還專門成立了一支具有代表性的由傳承數代的木工世家子孫所組成的施工隊,即山西楊氏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代縣縣委縣政府及文化部門也非常重視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要求全面普查、摸清楊氏古建作品的技術和傳統工具、工藝的特殊技術及價值;整理傳統工藝、資料並建立檔案,出版相關文集、畫冊資料,以促進社會共享;

    遺傳下來的精巧的磚雕雕刻工藝,因材施工、隨料造型的應變技術,博采眾長、推陳出新的創新思維,為繼承和發揚“雁門民居營造技藝”,並且將傳統工藝繼續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提供了可能。

    這也是市場發展的動向。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居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多人會追求獨特,就會選擇仿古建築來作為自己的居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