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遺產中國行·良渚站活動圓滿結束
日期:2016/12/14 11:49:3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6月18日,“數字遺產中國行·良渚站”暨良渚遺址發現八十周年前奏活動在良渚遺址舉行。浙江省文物局局長柳河、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副主任陳壽田以及來自北京、江蘇、河南、四川、陝西、江西等六個省市的50余位專家學者,浙江省文博系統從業人員、關注良渚遺址的社會公眾70余人參加了此次系列活動,共同探討基於多學科、新技術和廣泛跨界合作背景下,對於良渚遺址及其價值的新認識、新闡釋,以及適用於互聯網和移動終端傳播的新需求、新形式。
良渚遺址發現於1936年,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先後發掘了反山、瑤山、莫角山、匯觀山等遺址,使良渚遺址成為文明起源研究中的重點遺址。2006至2007年良渚古城發現以來,經過近10年的工作,對良渚遺址的認識越來越全面。2009年良渚遺址被列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良渚遺址考古與保護中心。2013年,《良渚遺址總體保護規劃》得到批准實施。
18日上午,專家一行參觀經過三個月的維修改造和內部調整重新對外開放的良渚博物院,觀摩良渚遺址出土的精美文物,並現場踏訪良渚古城莫角山宮殿區、鐘家港河道發掘及浮選現場、北城牆及老虎嶺水壩發掘現場。為加深大家對良渚文化、良渚遺址及當時的古環境的理解,下午,活動特別安排了五場講座,特別邀請了北京大學考古學家趙輝教授講授《良渚社會與宗教》,南京大學古地質與環境學家徐士進教授講授《氣候改變歷史:萬年來的氣候事件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陳壽田以《大遺址研究與保護的“良渚模式”》為題講述良渚遺址研究與保護的歷程及所取得的成就。此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寧遠、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分別作關於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及良渚遺址科技利用方面的報告。 (浙 文)
(來源:國家文物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