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如何准確檢查到古建築木結構已經腐朽

如何准確檢查到古建築木結構已經腐朽

日期:2016/12/15 1:24: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木材作為一種永世的建材,古老而又現代,木結構建築在作風特性上與城市特性相呼應,彰顯人文特性。自然材質使建築具有一種特別的親和力,消弭建築本身作為 外來物的冰冷覺得,木結構建造的靈活性可以充分發揮個性化,人性化特性。中國是最早應用木結構的國度之一。根據理論閱歷采用梁、柱式的木構架木結構建築, 揚木材受壓和受彎之長,避受拉和受剪之短,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建於遼朝(1056年)的山西省應縣木塔(見彩圖),充分表現了卻構自重輕、能建造挺拔 結構的特性。在木結構的細部制造方面,采用單調的木材制造琉璃瓦結構,並使結構的關鍵部位外露於空氣之中,可防潮而免遭腐朽;在木柱下面設置礎石,既避免木柱與 空中接觸受潮,又防止白蟻順木柱上爬為害結構;在木材表面用較厚的油灰打底,然後油漆,除美化環境外,兼有防腐、防蟲和防火的功用。
    運用木材作為主要建築材料。中國古代建築在結構方面盡木材應用之能事,創造出共同的木結構方式,以此為骨架,既抵達理論功用懇求,同時又創造出漂亮的建築 形體,以及相應的建築作風。堅持構架制准繩。以立柱和縱橫梁枋組合成各種方式的梁架(見大木作),使建築物上部荷載均經由梁架、立柱傳送至基礎。牆壁只起 圍護、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載,所以門窗等的配置,不受牆壁承重才干的限制,有“牆倒屋不塌”之妙。創造斗拱結構方式。用縱橫相疊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疊而 成的向外挑懸的斗拱,本是立柱和橫梁間的過渡構件,逐漸展開成為上下層柱網之間或柱網和屋頂梁架之間的整體構造層,這是中國古代木結構構造的琉璃瓦巧妙方式。實 行單體建築標准化。中國古代的宮殿、寺廟、住宅等,常常是由若干單體建築別離配置成組群。無論單體建築范圍大小,其外觀輪廓均由階基、屋身、屋頂(屋蓋) 三部分組成宋代《營造法式》中對各種單體建築作了概括的准繩的記敘。清工部《工程做法》對官式建築羅列了27種范例,對應用上的等級差別、做工用料都作出 細致規則。這種定型化的建築方法對匯集工匠閱歷、加快施工進度、儉省建築本錢固然有顯著作用,但後繼者"遵制法祖",則障礙了建築的創新。
    對木結構及其構件的防火主要是測定其耐火極限,並根據建築物耐火等級的懇求,采取進步木構件耐火極限的措施。木構件的耐火極限,是指某種構件在特地的爐 中,按模擬火災溫度(700~1000°C)的火焰中止熄滅,從開端到失去其原有的功用(對承重構件就是失去承載才干)的時間。如用厚度為 5厘米的方木膠合的門扇,其耐火極限為 1小時;截面為17×17厘米的木梁,其應力抵達10兆帕,耐火極限為40分鐘;截面為15×15厘米,高3.5米,應力抵達4兆帕的木柱,25分鐘後才 破壞;而截面為29×29厘米的木柱,應力達6 兆帕,50分鐘後才破壞。
    注重建築組群平面規劃。中國古代建築組群的規劃准繩是內向坦率的,多層次的,力圖均衡對稱。一組建築中的主要建築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場所,這一點 可以從形體、裝飾、配屬建築等看出來。每一個建築組群至少有一個庭院,大的建築組群可由幾個或幾十個庭院組成,組合多樣,層次豐厚,也就補償了單體建築定 型化的缺乏。靈活布置空間規劃。中國建築的室內間隔可以用各種隔扇、門、罩、屏等便於安裝、拆卸的活動構築物,能恣意劃分,隨時改動,使室內空間既能夠滿 足屋主自己的生活習氣,運用顏色裝飾伎倆。木結構建築的梁柱框架,需求在木材表面施加油漆等防腐措施,由此展開成中國特有的建築油飾、彩畫。至遲在西周已 開端應用彩色來裝飾建築物。北魏開端運用琉璃瓦,至明清時期琉璃制品的產量、品種大增,呈現了更多的五彩缤紛的琉璃屋頂、牌坊、照壁等,使中國建築絢爛多 彩,晶瑩輝煌。
    關於無維護層的木構件來說,應盡量采用截面尺寸較大的整體木構件,以進步耐火極限。實考證明,層板膠合構件的耐火性能與整體截面的木構件相似。在 100~200°C的溫度下能合成出磷酸使木材脫水炭化,減少可燃氣體的構成,在250°C左右能收縮起泡,構成蜂窩狀的青磚防火隔熱層,做到小火不燃,以防 止初期火災的擴展,一經分開戰焰即能自行熄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