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城牆有數量達數億塊的城磚
日期:2016/12/15 1:21:2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明代城牆有特色,組成城牆的城磚也有特色。數量達數億塊的城磚,形制驚人的一致,一般長40-50厘米,寬20厘米,厚10-12厘米。一般有銘文,少則一個字或符號,多則70余字。這是南京明城牆一大特點,也是它歷史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內容。這些城磚,分別來自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其中包括今江蘇、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五省的府、州、縣,以及軍隊衛、所和工部營繕司等近200個單位,承擔組織人力制坯、燒造。
為確保燒造質量,當時朝廷要求各地府、州、縣地方官員,軍隊衛、所的士卒,以及縣以下裡、甲的基層組織負責人(總甲、甲首、小甲),直至造磚人夫、燒磚窯匠,均須在磚上留下姓名,以便驗收。這種責任制,保證了每塊磚的高質量。
下面,再回到我的這塊磚上。用皮尺比劃著量了一下,與史料所載完全吻合,長42厘米,寬20厘米,厚10厘米,呈青灰色,磚體十分密致,用小鐵釘使勁劃,只成淺痕,和我們在現今地上常見的那種酥松易碎的磚塊全然不同,所以非常沉重,當時手邊無秤,未稱過,估計有四五十斤,和石塊相當。裡面的雜物又少,所以南京有些老戶用來做磨刀石。菜刀用鈍了,只要在它上面刮磨幾下,就變得鋒利了。
不過,我十分感興趣的是兩側銘文。一側的銘文為:“臨江府提調官同知張著司吏陳鑒清江縣提調官知縣王貞司吏劉顯德”;另一側為:“總甲付允武甲首黃勝昭小甲付名輕窯匠蘆志民造磗人夫付原方”。
大家看得明白,就這麼一塊磚頭,涉及的責任人竟有9位,都是600年前有姓有名有籍貫的人啊。他們是臨江府(明設置,今江西清江縣一帶)負責貢磚的官員張著張大人,和他的助手陳鑒先生;所轄清江縣負責貢磚官員王貞,和他的助手劉顯德。這些是兩級官府負有領導責任的責任人,屬於“上大人”之列,他們占了一側的位置。另五位屈居另一側,屬於平頭百姓了,他們是鄉村三級小頭目傅允武、黃勝昭、傅名輕。燒窯的和制磚坯的也名列其上:蘆志民、傅原方。
細細揣摩,對照這兩側銘文,我有更有趣的發現。兩者書體決不類同“上大人”這一側,是柳體楷書,略帶行意。估計為官衙某位書記官的作品,彌漫衙署氣息,似乎缺乏藝術趣味。另一面可就有點意思了。看不出所宗何體,但筆畫之中,顯出率真遒勁之天趣,也不求規范,能簡化的簡化,如將“傅”寫作“付”,把“蘆”寫作“蘆”,把“伕”寫作“夫”,“磚窯”兩字也簡化了。這些可能都是當時民間流行的簡化字,可見漢字簡化,在600多年前的明代,在民間即已相當普遍了。
特別有趣的是,銘文中有一叫“傅名輕”的小甲,大約是相當於今之居民小組長的芝麻官吧,名字怪怪的,我猜這叫“名輕”的小甲,可能是個很有幽默感的青年工頭,他似乎不太情願將自己的真實姓名被鑄在磚上送到京城,於是就隨便地報了個“名輕”,類似現今一些文章作者喜用“佚名”的化名以示自謙。現在我偏要將這位600年前,甘於“名輕”的阿凡提式的工夫提溜出來,告訴他,“卑賤者最高貴”,你和你數以十萬計的伙伴們辛勤勞作的汗水,澆灌了明城牆這中華民族古文明之花,你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主人,你們的名字將彪炳史冊,何輕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