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藝術研究:北京金水橋
日期:2016/12/15 1:21: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佛家、儒家、道家等神秘莫測,字如珍珠,法如天機。
每每感悟總是覺得不可思議。
諸葛長青認為,中國文化猶如浩瀚的大海,每一滴水都包含著智慧的光輝。
譬如建築藝術,每一座建築就好像神秘的宮殿,有無數的內涵。
北京故宮聞名世界,建築很多,更有無數的內涵。
僅僅一個金水橋,就有無限的內涵。
我們從百度提供的資料裡,可以體會到這些。
金水橋分外金水橋和內金水橋。外金水橋。在天安門、太廟、中山公園前。共7座,三孔拱券式,南臨天安門廣場,北倚天安門城樓。
橋欄雕琢精美,形似條條玉帶,與古樸的華表和雄偉的石獅構成天安門前巍峨壯麗的景色。
內金水橋,在太和門前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造型秀美,同雄偉壯觀的午門城樓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相映襯,引人入勝。
天安門前面的那條河叫外金水河,在午門內太和門前的弓型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的五座並列的石橋,是內金水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地流向南,再向東,又再向南,時隱時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達兩千多米。
歷史典故
最華麗的河段在太和門前,既開闊又規整,裝飾也頗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均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石的望柱和欄板。
諸葛長青:金水橋和偉大的故宮融為一體,展現了帝王風范和中國文化魅力。
只有皇帝才能通過的主橋:五座內金水橋之中,居中的橋最長最寬,為主橋,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供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天安門前面的金水橋是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所建。假如有人細心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七座橋上的玉石欄桿全都不盡相同。
諸葛長青,這五座橋是有特殊文化含義的:
1、中間的橋是:“御路橋”,只限皇帝天子行走。蟠龍雕花柱,橋面最寬,當皇權統治中國時期,此橋稱為“御路橋”,只限皇帝天子行走。
2、“御路橋”兩旁的叫“王公橋”,只許宗室親王行走。
3、“王公橋”左右的叫“品級橋”,准許三品以上的文武大臣行走。
其他:至於在太廟(現稱勞動人民文化宮)和中山公園門前的稱為“眾生橋”,則准許四品以下的官員行走。
歷史沿革
金水橋分為內外金水橋,建於明永樂年間。內金水橋位於故宮內太和門前廣場內金水河上,系五座並列單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橫亘在天安門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漢白玉石橋為外金水橋,重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金水橋的藍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橋。而周橋的設計師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陽的楊瓊。曲陽盛產玉石,石雕技藝唐宋以來已名聞於世。楊瓊出身於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畫了圖送上去,都未選中。
而楊瓊的設計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滿意,下令督建。
諸葛長青:金水橋的設計,起源於元朝忽必烈。
《故宮》中記有:這周橋“皆琢龍鳳祥雲,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樣搬來,用以營造金水橋了。
橋體結構
外金水橋共計七座。中間五座造型別致、雕刻精美的石橋分別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門洞相對應。橋南(包括橋)距城門洞62米,橋與橋之間距離5米。橋稍有坡度,中間出現拱面,而且橋身中間窄,兩端寬,呈“][”型。這種變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線條,似“蹑玉橋之長虹”,更增添了天安門的華麗。七座橋在建制使用對象上各有不同。正中的一座最為寬擴宏大,長23.15米,寬8.55米,為皇帝一人專用,稱為“御路橋”;御路橋左右的橋寬5.78 米,叫“王公橋”,是宗室親王們通行的;王公橋外側的橋較窄,寬4.55米,叫“品級橋”,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們走的;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的兩座橋比品級橋還窄,叫“公生橋”,供四品以下官員、兵弁、夫役來往使用的。現在人們看到的這兩座橋已不是昔日的“公生橋”,曾於解放後擴建,橋身加寬為11.8米。橋的建築裝飾也不一樣。御路橋的白石欄桿柱頭上雕刻的是蟠龍望柱,下襯雲板,其余四座的白石欄桿上皆雕成荷花欄柱。從橋的使用對象、建制和裝飾,可看出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是多麼森嚴。
金水橋分外金水橋和內金水橋,內含著中國文化的精華。
1、外金水橋,在天安門、太廟、中山公園前。共7座,三孔拱券式。南臨天安門廣場,北倚天安門城樓。橋欄雕琢精美,形似條條玉帶,與古樸的華表和雄偉的石獅構成天安門前巍峨壯麗的景色。
2、內金水橋,在太和門前廣場,共5座,單孔拱券式。造型秀美,同雄偉壯觀的午門城樓和金碧輝煌的太和殿相映襯,引人入勝。
午門之內,太和門前是青磚墁地的一個大廣場。廣場南部自西向東蜿蜒流淌著一條如弓形的金水河。
河上並排橫跨五座單孔石橋。這就是所謂的“內金水橋”。
這是紫禁城內最大,也是最壯觀,最華美的一組石橋。這五橋隨著彎曲如弓的金水河河道也成弧形排列。橋的規格制式和外金水橋相同。
正中的一座是御路橋。橋長23.15米,寬6米。漢白玉望柱上雕刻蟠龍祥雲。此橋供皇帝專用。御路橋東西兩側為王公橋,長21米,寬5.4米,供皇室成員,親王大臣通行。再兩側為品級橋,長19.5米,寬4.8米,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整個功能和天安門前的外金水橋是一樣的。
金水河由廣場西邊的熙和門底下穿過進入廣場,從東邊的協和門底下穿出。進口處和出口處都有一個單拱的橋洞。上面也有橋面,可以通行,但只有挨著廣場的一側有護欄和望柱。相當於半座橋梁。結構獨特而巧妙,和殿門及南北通道十分協調,和整個廣場構成一個和諧、美觀的整體。無論從那個角度或遠近觀望,視覺效果極佳。這設計上的匠心獨具,令人歎服。